
阆中市职业技术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四川省阆中市。学校依托地方产业优势,以“厚德强技、知行合一”为校训,构建了涵盖加工制造、信息技术、旅游服务、财经商贸等领域的专业体系,形成“升学有径、就业有位、创业有方”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实训,累计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1.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本地就业占比达70%,成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阆中市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2018年整体迁入占地210亩的新校区,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教职工287人。学校秉承“立足阆中、服务川北、辐射成渝”的办学定位,构建“双核驱动”发展模式:一方面强化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指标 | 阆中职校 | 四川同类中职均值 |
---|---|---|
校园面积 | 210亩 | 158亩 |
实训设备总值 | 3800万元 | 2600万元 |
企业合作数量 | 63家 | 41家 |
数据显示,学校硬件设施与校企合作规模均领先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旅游服务等专业领域,实训设备更新率达30%/年,显著高于全省中职院校18%的平均水平。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4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形成“传统优势专业+新兴战略专业”的布局。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岗位技能”三级架构,开发校本教材17部,引入企业真实项目23个。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 | 对接产业 | 证书获取率 |
---|---|---|---|
加工制造类 | 数控技术应用 | 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 | 92%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数字经济、智慧城市 | 88% |
旅游服务类 | 导游服务 | 文旅融合、康养产业 | 85% |
通过对比可见,学校专业设置与阆中“文化旅游+智能制造”双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特别是导游服务专业结合古城文旅资源,开发了《非遗文化讲解》《古城保护实务》等特色课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高校研修+企业实践+技能竞赛”三维培养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现有高级讲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147人,聘请企业技术骨干56人担任兼职教师。
指标 | 阆中职校 | 全国中职示范校均值 |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28% | 35% |
高级职称教师 | 35% | 42% |
企业实践经历教师 | 93% | 78% |
虽然学历结构稍逊于国家级示范校,但教师企业实践覆盖率显著领先。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制度,引进蜀绣非遗传承人、数控高级技师等12名行业专家,形成“专业教师+产业导师”的协同教学模式。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6大实训中心,包含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慧酒店等58个专项实训室。其中,与吉利集团共建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投资达800万元,配备新能源汽车检测等前沿设备。
实训类型 | 设备数量 | 生均设备值 | 校企合作建设比例 |
---|---|---|---|
智能制造实训 | 230台套 | 1.2万元/生 | 65% |
信息技术实训 | 450台套 | 0.8万元/生 | 55% |
旅游服务实训 | 180台套 | 0.6万元/生 | 72% |
相较于传统中职院校,学校在智能制造领域设备投入强度超出省内均值40%,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实训站的建成,使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占比提升至65%。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升学、就业、创业”三通道发展体系,近五年累计输送高职单招学生1200余人,本科升学率达12%;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98%,平均初次就业月薪3200元,较当地普通高中毕业生高45%。
指标 | 2023届数据 | 全省中职均值 |
---|---|---|
就业率 | 96.3% | 91.2% |
本地就业占比 | 71% | 58% |
创业率 | 4.2% | 2.8% |
数据表明,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方面成效显著,超七成毕业生留在阆中及周边就业,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本土产业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六、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学校创新“四共”合作机制(共育人才、共建基地、共组团队、共研课题),与四川罡杨科技、保宁醋博物馆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建有“厂中校”2个、“校中厂”3个,年订单培养学生超300人。
- 与吉利集团共建“新能源汽车维修”订单班,企业提供奖学金覆盖率达100%
- 与天府明宇酒店联合开发《情境化服务英语》课程,纳入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
- 与阆中文旅公司合作开发古城研学路线,年接待青少年实践1.2万人次
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引入广厦电子生产线,实现“教室-车间-市场”三级跨越,学生作品直接进入企业供应链,年产值突破200万元。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
学校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非遗技艺等短期培训超5000人次,技能鉴定通过率92%。牵头组建阆中职教联盟,吸纳12家企业、3所中学参与。
服务项目 | 年培训量 | 社会效益 |
---|---|---|
乡村振兴技能培训 | 2800人次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7个 |
非遗传承人培养 | 600人次 | 带动蜀绣、保宁醋制作等产业增收超千万元 |
企业员工提升培训 | 1500人次 | 助力12家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
通过对比可见,学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将阆中牛肉、川明参等地理标志产品加工工艺融入课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振兴的双向赋能。
八、发展挑战与提升策略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职教改革深化等新形势,学校仍存在三方面挑战:一是智能装备维护等新兴专业师资缺口达30%;二是县域财政支撑力度限制高端设备更新速度;三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需进一步系统化。对此提出三大提升路径:
- 师资优化:实施“银龄工程师”计划,柔性引进退休技术骨干;与成都工业学院共建教师发展中心
- 资源整合: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联合南充职院打造教学资源库
- 机制创新:推行“学分银行”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培训项目
通过持续深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学校正朝着建设“川东北一流、全省知名”的职业技术学校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