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石化工业学校作为西南地区石油化工类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其2011年的发展态势集中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深化阶段的探索成果。该校以服务石化产业链为核心,构建了涵盖化工工艺、设备维护、安全环保的特色专业体系,同时通过"校中厂"模式强化实践教学。2011年数据显示,学校在校生规模突破4200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达38%,与中石油四川炼化等企业的订单班覆盖率提升至65%。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化工类赛项获奖数量位列前三,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凸显了其在石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域优势。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四川化工技工学校,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专,更名为现名。2011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确立"立足石化、辐射西南、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办学方向,重点建设化工工艺、化工机械维修、工业分析检验三大主干专业,形成"工学结合、德技并重"的育人模式。
关键指标 | 2011年数据 | 2010年对比 |
---|---|---|
在校学生数 | 4,236人 | 3,852人(+9.97%) |
专任教师数 | 215人 | 198人(+8.6%)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38% | 32%(+6个百分点)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2011年学校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实施"双证制"培养(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化工类专业实践课程占比达55%,建有仿真化工实训车间、DCS控制系统实训室等特色教学空间。
专业类别 | 专业数量 | 省级重点专业 | 校企合作专业 |
---|---|---|---|
化工技术类 | 5 | 3 | 4 |
机电装备类 | 4 | 1 | 3 |
信息技术类 | 3 | 0 | 2 |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策略优化师资结构,2011年引进企业技术骨干12人,选派35名教师赴德国参与化工职业教育培训。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建成化工工艺、设备维修两个市级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至67%。
四、实践教学体系
投资1800万元建成石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包含年产5万吨甲醇仿真装置、压力容器检测中心等实训场所。推行"三阶递进"实训模式:第1学期认知实习,第3学期跟岗实习,第5学期顶岗实习。与中石化四川分公司共建"订单班"8个,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
实训类型 | 实训时长(周/年) | 覆盖专业数 | 企业参与度 |
---|---|---|---|
基础技能实训 | 12 | 10 | 30% |
专项技能实训 | 8 | 8 | 60% |
顶岗实习 | 16 | 6 | 100% |
五、产教融合机制
与彭州石化园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共育、基地共建、成果共享"长效机制。2011年承接企业技术研发项目5项,联合开发《石油化工设备维护规程》等企业培训教材。设立"石化行业奖学金",企业捐赠设备价值超500万元。
六、学生发展质量
当年毕业生1243人,初次就业率94.7%,对口就业率89.3%。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8项,全国化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升学率保持稳定,126名学生考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发展路径 | 2011年数据 | 纵向对比 |
---|---|---|
直接就业 | 1,172人 | 较2010年+12% |
高职升学 | 126人 | 持平 |
自主创业 | 45人 | 新增途径 |
七、社会服务能力
开展化工行业技能培训3,200人次,为彭州市农民工提供化工安全知识培训。承办成都市石化产业职工技能大赛,完成3项企业技术改造服务。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中职-本科"贯通培养试点。
八、办学条件保障
校园占地面积扩展至21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达4,500万元,生均图书35册。建成数字化校园系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全覆盖。年度经费投入中企业资金占比达28%,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通过多维度的建设与发展,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在2011年初步建成区域性石化职教高地。其"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校企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平台,为西南地区石化产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在专业拓展广度、信息化教学深度、国际化合作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这为其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