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万黎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其个人发展轨迹与学院战略布局紧密相连。从教学实践到管理创新,万黎在多个维度展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典型特征。其主导的产教融合项目覆盖茶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课堂-实训-创业”三级培养体系,近三年累计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7个,其中“川茶智能加工”团队获省级金奖。在科研层面,牵头开发的《雅茶工艺标准化手册》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培训教材,实现技术转化收益超80万元。管理方面推行的“双师双岗”制度,使企业导师授课比例提升至45%,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社会服务领域主导的“乡村振兴学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2万人次,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库。
一、教学成果与课程体系创新
万黎主导构建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将传统学科知识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库,开发《智能制造业应用技术》《电商视觉设计》等12门产教融合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3门。
课程类型 | 开发数量 | 企业参与度 | 学生作品转化率 |
---|---|---|---|
理论课程 | 8门 | 30% | 5% |
实训课程 | 15门 | 65% | 22% |
创业课程 | 4门 | 80% | 18% |
该体系显著提升学生实操能力,2023年技能竞赛获奖量同比增长40%,其中“智能农机改造”项目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
二、科研能力与技术转化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9项,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推广”闭环。其领衔的茶叶深加工团队研发的红茶发酵调控技术,使当地茶企生产损耗降低18%。
科研类型 | 项目数 | 经费(万元) | 转化率 |
---|---|---|---|
基础研究 | 2项 | 45 | 5% |
应用研发 | 7项 | 130 | 32% |
技术服务 | 15项 | 210 | 68% |
技术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教学,建成虚拟现实茶文化体验中心等3个特色实训基地。
三、管理体系优化实践
推行“目标责任制+弹性考核”管理模式,重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实施专业群负责人制度后,跨专业教学团队组建效率提升60%,设备共享利用率达85%。
改革措施 | 实施效果 | 对比数据 |
---|---|---|
岗位竞聘制 | 双师比例提升 | 从52%增至78% |
项目责任制 | 横向课题增长 | 年均增长45% |
绩效浮动制 | 社会服务收入 | 三年翻两番 |
管理创新推动师资结构优化,聘请行业专家23人,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动态配置机制。
四、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主导建设的“雅州工匠学院”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为本地企业定制输送技术人才1800余名。疫情期间开发的“云培训”平台覆盖83个乡镇,服务农户1.7万户。
服务类型 | 覆盖人群 | 经济效益(万元) |
---|---|---|
企业内训 | 2100人 | 850 |
农村培训 | 12000人 | 3200 |
技能认证 | 9800人 | 150 |
其推动的“校-政-村”三方联动模式,助力雅安藏区三个乡镇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五、学生培养质量提升
实施“成长档案+精准画像”培养机制,建立包含职业兴趣、技能特长等8个维度的评价体系。2023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94.7%,专业对口率较改革前提升28个百分点。
培养环节 | 改革前 | 改革后 |
---|---|---|
岗位适应周期 | 4.2月 | 2.8月 |
晋升速度 | 2.5年 | 1.8年 |
创业成功率 | 9% | 17% |
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数量从年均12项增至35项,其中“生态农业无人机应用”项目获国际青年创客大赛银奖。
六、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牵头组建“雅茶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教联盟”等实体化平台,吸引17家企业深度参与。其中与蒙顶山茶业共建的智能化生产线,成为学生实践核心基地。
平台类型 | 合作企业 | 设备价值(万元) | 年实训量 |
---|---|---|---|
产业学院 | 8家 | 680 | 1200人次 |
技术中心 | 5家 | 320 | 800人次 |
创业孵化 | 4家 | 150 | 300人次 |
平台建设带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12本,其中3本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名录。
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教师数字素养参差不齐、实训设备迭代滞后等问题。通过“企业轮岗+专项研修”组合培训,使教师数字化工具应用达标率从62%提升至89%。
挑战领域 | 具体表现 | 解决措施 |
---|---|---|
师资转型 | 新技术教学能力不足 | 企业跟岗制度 |
资源整合 | 设备共享机制缺失 | 建立云平台预约系统 |
评价改革 | 多元评价标准模糊 | 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 |
针对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启动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新增智能制造、智慧养老等3个新兴专业方向。
八、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提出“三步走”发展路径: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2027年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突破,2030年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行列。重点推进“五个一”工程——共建一套标准体系、培育一支大师团队、开发一批认证课程、打造一批标杆基地、形成一批国际成果。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已与老挝国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计划输出茶文化课程标准和数字教育资源包,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