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太极(通江职中太极)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太极(通江职中太极)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将太极文化深度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了“课程教学—文化浸润—实践应用”三位一体的特色发展模式。作为巴蜀地区首个将太极拳纳入职业教育必修课的中等职业学校,该校通过定制化教材开发、师资梯队建设及产教融合实践,使太极文化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数据显示,2022年校级太极社团参与率达92%,相关课程满意度达87.6%,形成“强身健体—文化传承—职业赋能”的良性循环。其创新性探索不仅获得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认证,更通过“太极+职业技能”跨界培养模式,为传统体育与现代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通	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太极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学校构建了“基础必修+专项选修+实践拓展”三级课程架构。必修课覆盖太极理论、二十四式简化套路及中医养生知识,每周2课时;选修模块开设陈式、杨式流派进阶课程及太极推手竞技课。实践环节包含社区展演、赛事服务等应用场景,2023年累计开展“太极进企业”活动17场,参与学生达420人次。

课程类型周课时考核方式职业关联度
必修基础课2套路展示+理论测试团队协作/服务礼仪
选修专修课3竞技对抗/文化研讨市场营销/康养服务
实践拓展课按需活动策划/技术指导会展服务/社区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职太极教师8人(含国家一级裁判3人),外聘民间传承人4名,构建“技能导师+文化顾问”双师结构。实施“青蓝工程”师徒制,近3年完成12人次省级传统武术培训,教师团队获2023年川渝职业院校传统技艺大赛金奖。

师资类型人数资质等级教学分工
专职教师8一级武士及以上基础教学/竞技训练
外聘专家4省级非遗传承人文化讲座/套路精讲
兼职教练6二级裁判员社团指导/赛事辅助

学生参与度分析

2020-2023年追踪数据显示,太极课程选修比例从68%提升至89%,其中旅游服务专业参与率达100%。建立“段位晋级+学分兑换”激励机制,累计颁发太极中级段位证书1200余份,与康养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互通互认。

年份参与率段位获证率专业关联度
202068%42%旅游管理78%
202176%55%护理专业92%
202289%68%康复技术81%

文化融合创新

开发《太极与巴山文化》《职场经络养生》等校本教材,将“阴阳辩证”思维融入机械制图教学,设计“太极齿轮传动原理”实训项目。2023年建成川东北首个“太极文化数字体验馆”,运用VR技术还原张三丰练拳场景,年接待研学团体超3000人次。

健康促进成效

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持续练习6个月的学生群体,脊柱侧弯发生率下降18%,静态站立平衡时长提升42%。联合县中医院开展“太极疗愈”课题,针对数控专业学生颈椎不适问题设计工间操方案,相关成果被纳入《四川省职业院校健康促进指南》。

竞赛与展演成果

近三年获省级以上传统武术赛事奖项47项,其中2023年四川省职教盛典开幕式集体展演获“最佳文化传承奖”。创新“太极+无人机编队”表演形式,在通江银耳丰收节等重大活动中形成文化传播爆款,单场线上观看超50万人次。

产教融合实践

与巴中文旅集团共建“太极文化研学基地”,开发“晨练观云海—午习太极拳—暮访红军洞”主题线路,带动周边民宿就业230人。校企合作研发太极服智能刺绣设备,相关专利技术已应用于3家服装生产企业,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社会效益评估

2022年教育部“传统文化进校园”调研报告显示,该校模式在川陕革命老区推广率达63%。通过“职教一人—影响一家—带动一村”辐射机制,组织学生返乡教授太极养生术,惠及留守老人1.2万人次,相关案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教育示范项目库。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成功实现太极文化从体育课程向职业素养培育的范式转换。其经验表明,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需要解决三大核心命题: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的适配性、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转化率、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性。未来需在数字化传播、跨学科融合、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深化探索,打造职教领域文化自信的实践标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