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宣汉县新职业中学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其办学定位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产教融合、技能立校”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依托宣汉县作为秦巴山区农业大县的区位优势,重点布局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专业群,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近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覆盖率提升至70%,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四川宣汉县新职业中学始建于1983年,2010年迁址扩建后更名为现名,2018年被评定为“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锚定“服务乡村振兴、赋能区域产业”目标,形成“农业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其中畜牧兽医、电子商务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年份 | 在校生规模 | 专业数量 | 校企合作单位 |
---|---|---|---|
2015 | 2800人 | 12个 | 28家 |
2020 | 4200人 | 18个 | 56家 |
2023 | 5100人 | 22个 | 73家 |
二、地理区位与基础设施
学校位于宣汉县蒲江街道,占地21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配备现代农业实训中心、智能制造车间、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核心设施。校园内建有川东北首个“智慧农业物联网实验室”,并与周边3个省级农业园区形成“校地联动”实践网络。
类别 | 面积/数量 | 设备价值 | 合作企业 |
---|---|---|---|
实训基地 | 1.2万㎡/5个 | 3200万元 | 新希望六和 |
校企共建车间 | 8000㎡/3个 | 1800万元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创业孵化中心 | 3000㎡/1个 | 500万元 | 京东云 |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动态调整专业结构,2023年新增新能源汽车维修、直播电商运营等4个新兴专业。推行“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岗位技能”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川东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智能农机操作与维护》等12门校本教材。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对口产业 | 毕业生起薪 |
---|---|---|---|
现代农业 | 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 | 生猪养殖、巴山脆李种植 | 4500元/月 |
智能制造 | 机电一体化、无人机应用 | 燃气化工、锂钾矿产开发 | 5200元/月 |
现代服务 | 旅游管理、老年护理 | 巴山大峡谷文旅、康养产业 | 4000元/月 |
四、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下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现有“川东北工匠名师”5人,聘请行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比例达35%。2023年师生比1:18,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提升至28%。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行“季节分段式”教学改革,农学类专业按农时调整课程周期,制造业专业实行“工学交替”培养。与宣汉县工业园联合开展“订单班”,实现“入学即入职、教室即车间”的育人场景。
六、社会服务能力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3000人次,为县域企业定制技术培训项目。牵头组建“秦巴山区职教联盟”,辐射带动周边7所职业院校资源共享。2022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收入突破500万元。
七、学生发展质量
近三年技能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在18%左右,毕业生本地就业留存率达65%。典型就业企业包括正邦集团(年接收120人)、通威新能源(年订单培养80人)。创业典型案例中,涉农电商项目占比超过40%。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专业链与产业链匹配度待优化(新兴专业招生不足)、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问题。但伴随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校正争取纳入“万达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计划,拟新建智能网联汽车实训中心,深化与重庆两江职教集团的协作。
四川宣汉县新职业中学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脉搏,构建了“专业集群化、培养场景化、服务立体化”的职教生态。其“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县域职教资源分散难题,为革命老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未来需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产教融合型师资培育等领域持续突破,方能更好支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