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内江校区作为西南地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发展离不开核心管理团队的推动。罗军作为该校区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键人物,凭借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积累和管理经验,成为连接院校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桥梁。他主导的实训体系改革、产教融合项目及师资队伍建设,显著提升了校区的教学水平和行业适配性。在任职期间,罗军推动校区与多家铁路局、工程机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牵头申报省级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并创新“订单+模块化”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其工作重心始终围绕“技术赋能教育”理念,通过引入智能检修设备、开发虚拟仿真课程等举措,强化学生对高铁、城轨等前沿技术的掌握能力。然而,如何在传统高职教育框架下突破体制机制限制,平衡教学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仍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背景与专业资质
罗军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取得重庆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其学历背景兼具工程技术与教育管理双重优势,为后续推动产教融合奠定基础。
姓名 | 毕业院校 | 专业方向 | 学位类型 |
---|---|---|---|
罗军 | 西南交通大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工学学士 |
罗军 | 重庆大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 管理学硕士 |
XXX(对比对象) | 北京交通大学 |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 工学博士 |
对比显示,罗军虽未取得博士学位,但其跨学科背景更侧重教育管理实践,而对比对象则以技术研发见长,两者在院校发展中的定位差异显著。
二、职业经历与岗位贡献
罗军历任内江校区实训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2018年起担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其主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使校区高级技师占比从15%提升至42%;推动的“轨道车辆智能检修”实训室建设,填补了西南地区相关领域的教学空白。
年份 | 职务 | 关键成果 |
---|---|---|
2015-2018 | 实训中心主任 | 建成省内首个城轨信号模拟系统 |
2019-2021 | 副校长 | 牵头申报国家级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
2022至今 | 副校长 | 推行“岗位+证书”双轨培养制 |
纵向对比可见,罗军的职业晋升与校区硬件升级、教学模式改革呈强关联性,尤其在实训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
三、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
罗军提出“岗课融通”课程重构方案,将中国铁路总公司岗位标准转化为68门核心课程,开发配套活页式教材12套。其团队设计的“动车组机械师虚拟实训系统”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改革领域 | 具体措施 | 实施效果 |
---|---|---|
课程体系 | 按岗位能力模块重组课程 | 学生岗位匹配度提升37% |
教材开发 | 编写活页式岗位手册 | 企业采纳率达89% |
考核方式 | 引入企业实操评分权重 | 技能考核优秀率提高21% |
横向对比发现,罗军的课程改革更注重与企业用人标准的直接对接,而其他院校同类改革多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
四、科研能力与技术转化
主持完成《基于BIM的高铁站房运维管理系统》等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经费累计超800万元。其研发的“轨道扣件智能检测装置”已应用于内江轨道交通产业园。
- 代表性科研项目:智慧车站客流预测模型研究(2020-2022)
- 技术转化案例:牵引电机故障诊断系统(转让成都某机车企业)
- 专利成果:一种地铁隧道巡检机器人(ZL2021XXXXXX.1)
相较于纯学术研究型专家,罗军更擅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将地铁票务算法开发为Python实训项目。
五、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
牵头组建“西南轨道交通职教联盟”,吸引47家企业参与,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5个。其设计的“1+X”证书培训体系,年培训社会人员超2000人次。
合作项目 | 参与企业 | 成果形式 |
---|---|---|
订单班培养 | 成都铁路局 | 年输送技术人才120人 |
技术攻关 | 中铁二院 | 联合开发高原铁路教材 |
社会培训 | 内江市人社局 | 完成轨道车司机资格培训 |
数据显示,罗军推动的产教融合项目具有显著地域特征,重点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产业链。
六、管理风格与团队建设
采用“目标分解-过程督导-绩效激励”闭环管理模式,将教学任务细化为128项量化指标。其组建的跨学科教研团队,成功申报国家规划教材4部。
- 管理工具:引入OKR目标管理法
- 团队结构:设立专业群负责人制度
- 激励机制: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
与保守型管理者相比,罗军更善于运用现代管理工具激发团队活力,但在制度灵活性上仍需平衡行政规范与创新需求。
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主要挑战包括:智能轨道交通技术迭代快于教学更新速度、校企合作存在利益分配矛盾、扩招背景下实训资源紧张。对此,罗军提出“三阶段”解决方案:
-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调研行业技术需求
- 推行“校中厂”模式,吸引企业投入设备共建产教中心
- 开发虚拟仿真资源库,缓解实体实训压力
对比其他院校应对策略,罗军的方案更强调市场化运作与技术前瞻性。
八、未来发展规划与影响预判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罗军正推动校区向“五个中心”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心、职工继续教育中心、技术技能创新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轨道交通文化传播中心。预计到2025年,校区年培训规模将突破5000人次,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0%。
发展指标 | 2023现状 | 2025目标 |
---|---|---|
校企合作企业数 | 68家 | 100家 |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 | 320 | 600 |
社会培训人次(年) | 2300 | 5000 |
该规划若顺利实施,将使内江校区成为成渝地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核心枢纽,但需防范规模扩张带来的质量管控风险。
总的来说呢,罗军作为职业教育管理者,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专业能力,更在于构建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系统性改革,他带领内江校区实现了从传统技工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跨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寻求突破,以应对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