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风景(南充职院风光)

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风景(南充职院风光)

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坐落于川东北生态屏障与人文交汇处,其风景建设融合了自然地貌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形成了"山水校苑、智慧生态"的独特景观体系。校园以蟠龙河支流为生态轴线,依地势构建台地式布局,通过原生植被保护与人工景观再造,实现了丘陵地形与数字化校园的空间共生。核心区采用"一环三轴"景观结构——环形主干道串联教学区、生活区与运动区,三条主题景观轴分别承载文化展示、生态休闲与科技体验功能。

南	充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风景

在植物配置方面,学院结合川北气候特征,形成"四季常绿、季相分明"的植被体系,乔木层以黄葛树、香樟等乡土树种为主,中层搭配紫薇、木芙蓉等观花灌木,地被植物选用麦冬、鸢尾等耐阴品种,构成多层次生态群落。水体景观通过改造原有溪流形成镜湖、涟池两大水域,采用生态驳岸技术,水质净化系统使水体透明度长期保持≥1.2米。夜间通过庭院灯、投光灯与水下照明的多级调控,实现亮化能耗较传统校园降低35%。

景观类型占地面积主要物种生态功能
水系景观12.6公顷荷花、菖蒲、浮叶慈姑雨水收集、水质净化
林荫步道8.2公里栾树、无患子、七叶树碳汇增效、热岛缓解
屋顶绿化34,000㎡佛甲草、垂盆草、景天科植物建筑节能、径流削减

一、地形地貌与空间布局

校区选址于嘉陵江三级阶地,原始高差达28米,通过梯田式规划形成9个台地空间。教学核心区位于海拔325-335米平台,宿舍区顺坡分布于315-320米区间,运动场利用最低处305-310米缓坡建设。这种布局使85%的建筑实现自然通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能耗28%。

功能分区海拔范围日照时长风速均值
教学区325-335m4.2小时/天1.8m/s
生活区315-325m5.7小时/天1.5m/s
运动区305-315m6.5小时/天2.3m/s

二、建筑景观特征

主体建筑采用"数字魔方"造型理念,外立面装配式GRC幕墙板呈现像素化视觉效果。图书馆穹顶借鉴天文望远镜造型,直径42米的玻璃穹顶集成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18.6万度。实训楼群采用退台设计,每层设置绿化挑台,垂直绿化覆盖率达65%。

建筑类型高度绿化率节能技术
图书馆23.8m40%光伏幕墙+地源热泵
实训中心18.6m65%呼吸式幕墙+雨水回收
学生公寓15.2m30%太阳能热水+自然通风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经测算,校园绿地每年可吸收CO₂ 128吨,释放O₂ 96吨,滞尘量达45吨。雨水花园年径流控制率82%,减少市政管网排水压力3.6万吨。昆虫旅馆、鸟巢箱等生物多样性设施使校区鸟类种类从建校初期的12种增至27种,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体系。

四、文化景观表达

入口广场设置"硅晶之门"雕塑,高9.6米,采用阳极氧化铝板模拟集成电路造型。时光长廊以青石铺装再现计算机发展史,两侧镶嵌青铜浮雕展示图灵机、ENIAC等重大发明。校史馆外墙采用参数化设计,1280块异形陶板拼出数据流动态图案。

五、智慧景观系统

全域部署685个物联网节点,包括土壤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站、人流热力图分析设备。灌溉系统根据气象数据自动调节,节水效率较常规方式提升42%。AR导览系统覆盖32个景点,支持扫码查看三维植物百科与建筑BIM模型。

六、气候适应性设计

针对川北高温高湿气候,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占比75%,有效降低地表温度3-5℃。遮阳系统使用光伏面板与格栅结合形式,夏季遮挡率达81%。防洪设计采用10年一遇标准,地下管网设置6处雨水调蓄池,总容积4800立方米。

七、视觉景观序列

主轴线形成"山门迎宾-智谷探秘-林海听风-水镜凝思"四重景观节奏。教学区采用几何式模纹花坛,生活区布置自然式疏林草地,运动区设置动态光影装置。夜间通过DMX512协议控制,实现28种场景模式切换。

八、环境教育功能

建设环境监测站、生态修复示范区等实践基地,开发《校园生态系统解析》等6门特色课程。每年组织"绿色足迹"打卡活动,设置23个环境观察点。建立植物二维码档案系统,涵盖387种生物的生态信息。

通过多维度景观营造,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实现了教育空间与自然系统的有机融合,其风景建设既体现了信息技术特色,又承载着生态育人功能。从地形改造到智慧管理,从文化表达到生态服务,形成了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校园景观范式,为职教园区建设提供了丘陵地区绿色校园的实践样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