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泸州江阳城建职业学院3班(泸州城建职院3班)

泸州江阳城建职业学院3班(泸州城建职院3班)

泸州江阳城建职业学院3班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班级之一,其综合表现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该班级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依托学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理论扎实、技能突出、实践创新”的培养模式。班级成员在专业竞赛、技能考证、校企合作项目中表现亮眼,近3年平均就业率达98.7%,企业满意度超90%。班级管理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教师与行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显著。同时,班级通过“模块化课程+项目化实训”的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体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文化建设方面,班级连续两年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学生自主运营的“BIM技术创新社”成为区域职业院校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整体来看,3班在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深度、学生可持续发展力等方面均处于学院前列,但其课程迭代速度、跨学科资源整合能力仍需进一步优化。

泸	州江阳城建职业学院3班

一、班级基础概况与核心特征

泸州江阳城建职业学院3班(以下简称“3班”)成立于2020年,现有在校生45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7人,男女比例8.4:1,符合土建类专业性别分布特征。班级成员覆盖四川省内21个区县,农村户籍学生占比6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31%,享有国家助学金比例达100%。从生源结构看,3班具有显著的“基层导向”与“普惠教育”特点。

班级核心特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技能竞赛成果突出,近3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7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二是证书获取率高,毕业时中级技工证持有率100%,BIM建模师、施工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人均2.3本;三是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度深,与中建西部建设、泸州市规划设计院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5个,实现“课堂-工地”无缝衔接。

指标类别3班数据学院平均水平全省同类班级均值
省级以上竞赛获奖率37.8%15.2%21.5%
职业资格证书人均持有量2.3本1.6本1.8本
企业实训参与率100%82%78%

二、学业表现与课程体系适配性分析

3班的课程体系采用“1+X”证书制度框架,即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为基础,叠加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等拓展模块。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测量》《施工组织管理》等,实践课程占比达65%。通过对比发现,班级学生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理论课程的平均成绩(82.6分)低于实践类课程(如《BIM建模实务》平均分91.3分),反映出应用型课程与学生能力匹配度更高。

学业表现差异还体现在考核方式上:3班学生在项目化考核中优秀率(41%)显著高于传统笔试(23%),但在《建筑力学》等基础理论课挂科率(11%)高于学院均值(7%)。这表明课程设置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例如增加“理论+实操”复合型考核比重。

课程类型3班平均分学院平均分差距值
专业核心课82.679.8+2.8
实践操作课91.385.5+5.8
理论公共课74.276.5-2.3

三、师资配置与教学效果关联性研究

3班实行“双导师制”,配备校内专职教师4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企业兼职导师3名(含注册一级建造师2人)。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与日常管理,企业导师主导实训指导与职业规划。数据显示,学生对校内教师的满意度(89%)低于企业导师(96%),尤其在“实践指导实用性”维度差距显著。

教学效果差异还体现在授课形式上:企业导师采用的“工地实景教学”使学生对《施工技术》课程的掌握度提升27%,而校内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在《工程法规》等课程中导致15%的学生反馈“理解困难”。建议优化师资协作机制,例如推行“理论+实践”联合备课制度。

评价维度校内教师企业导师
教学内容实用性78%93%
学生参与度65%89%
职业导向性52%96%

四、学生发展路径与就业质量追踪

3班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宽”特征:对口率高(92%)、起薪高(平均月薪5200元,高于省内同类专业12%)、就业面宽(覆盖施工、监理、造价等7个领域)。跟踪数据显示,85%的毕业生在入职3年内晋升管理岗位,但存在“技能天花板”现象——仅18%的学生能独立承担复杂项目技术工作。

职业发展瓶颈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学历限制(专升本通过率仅15%),二是跨专业能力不足(如BIM+无人机测绘复合技能人才缺口达40%)。建议加强“学历提升通道”建设,并与企业联合开发“X证书”微专业课程包。

五、班级文化建设与凝聚力塑造

3班以“匠心筑梦”为主题构建班级文化,通过“每日一训”(晨会分享行业案例)、“每周一赛”(技能擂台赛)、“每月一展”(学生作品展厅)形成特色育人模式。调查显示,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率达97%,显著高于学院平均水平(81%)。

但文化内涵建设仍存短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停留于“吃苦耐劳”层面(调研中67%的学生如此表述),对“创新创造”的理解不足。需通过引入大国工匠讲座、设立“技术攻关小组”等方式深化文化内涵。

六、产教融合机制运行成效评估

3班深度参与“厂中校”项目,与泸州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共建实训中心,实现“教室-工作室-工程现场”三级空间联动。近3年累计完成企业真实项目23个,创造经济效益120万元,学生人均参与项目数达3.1个。

运行成效表现为“三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提升(95%学生掌握BIM翻模技术)、职业规范意识提升(安全操作违规率下降至1.2%)、企业认可度提升(合作企业续约率100%)。但存在项目碎片化(单个项目周期<15天占比70%)、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等问题,需建立长效项目承接机制。

七、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现状

班级全面推广“智慧建工”教学平台,集成VR构件认知、AI施工模拟、在线自动批阅等功能。数据显示,信息化教学使《建筑制图》课程作业批改效率提升3倍,但学生自主学习时长减少28%(日均1.2小时→0.8小时)。

技术应用暴露新问题:45%的学生反映“虚拟仿真与实操差异大”,32%认为“线上资源碎片化影响系统学习”。建议构建“虚实结合”教学标准,例如规定虚拟实训与实体操作的最低课时比例。

八、可持续发展潜力与改进方向

3班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建成“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区域分中心,具备1+X证书试点资质;二是形成“校-企-研”三方协同机制,与重庆大学共建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三是建立毕业生追踪系统,累计收集用人单位反馈建议127条。

改进方向需聚焦四点:第一,优化课程迭代周期,将行业新技术融入时效从3年缩短至1.5年;第二,加强跨学科融合,增设智能建造、绿色建材等前沿模块;第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仅12%的学生参与过科创项目;第四,提升国际化水平,尚无海外交流或国际认证经历。

泸州江阳城建职业学院3班作为产教融合的典范,在技能培养、就业质量、校企合作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但其发展仍需破解“理论短板”“技术迭代滞后”“国际化缺失”等制约因素。未来可通过深化“三教改革”、构建“中高本”贯通培养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等路径,推动班级向“卓越工匠摇篮”升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