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民航学院作为西南地区航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2001年建校以来,始终聚焦民航领域专业人才培育。学院依托中国民用航空局与地方政府的共建优势,构建了涵盖飞行技术、机务维修、航空服务等核心专业的教学体系,形成"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8000人,累计为行业输送技术骨干超1.2万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硬件设施方面,学院拥有波音737-300在内的6架实训飞机,配备民航CCAR-147认证的维修实训中心,并与四川航空、厦门航空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绵阳航空职业学校,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18年被确定为民航局重点建设示范院校。当前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建设"西部民航人才高地"目标,重点推进智慧机场运维、航空物流管理等新兴专业群建设。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战略成果 |
---|---|---|
2001-2010 | 专业体系初建/民航局认证 | 获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 |
2011-2020 | 新校区建设/产教联盟成立 | 实训设备价值达3.2亿元 |
2021-今 | 智慧民航专业群立项/A320模拟舱引进 | 校企合作项目覆盖率达85% |
二、学科专业布局
现开设24个专科专业,形成"航空运输+空港管理+航天服务"三大集群。其中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2023年新增无人机应用技术、航空材料精密加工等前沿方向。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持证要求 | 合作企业 |
---|---|---|---|
飞行技术类 | 定翼机驾驶技术 | 民航局私商照 | 中国东方航空 |
维修工程类 | 航空机电设备维修 | CCAR-147执照 | 四川海特高新 |
运输服务类 | 空中乘务(双语) | 航空安全员资格 | 厦门航空酒店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专任教师41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达76%。实施"青蓝计划"引进行业专家,近五年从航空公司退休技术人员中聘任兼职教授27人。
师资类型 | 数量 | 行业经验要求 | 培养机制 |
---|---|---|---|
理论教学岗 | 289人 | 硕士以上学历 | 年度企业实践≥40天 |
实训指导岗 | 97人 | 工程师及以上 | 参与航司技术攻关 |
企业特聘岗 | 26人 | 10年从业经历 | 带教周期考核 |
四、教学资源配置
学院占地1200亩,建有国内领先的航空仿真实训中心,包含A320动态模拟舱、机场运控沙盘等高端设备。图书馆藏有民航法规数据库等专业资源,年均更新经费超800万元。
五、产教融合模式
创新"三阶递进"培养体系:首年基础教学→次年岗位轮训→第三年顶岗实习。与成都双流机场共建"校中站",实现值机、安检等真实场景教学。近三年订单培养规模突破2000人。
六、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课题23项,获得民航局科技奖5项。设立航空装备维修研究所,为绵阳机场提供除冰作业方案等技术支持,年均产生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七、学生发展质量
毕业生平均起薪达6800元/月,远超省内高职平均水平。2023届就业专业对口率91%,晋升机长、维修工程师等关键岗位比例达24%。校友网络覆盖全国87%的民航单位。
八、国际化进程
与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共建飞行训练基地,开展EASA认证培训。每年选派50名优秀生赴新加坡航空研修,引进ICAO标准课程12门,国际化课程占比提升至18%。
通过持续深化"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绵阳民航学院在专业建设精准度、实训资源先进性、就业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未来需在航空航天交叉学科开发、智慧民航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服务民航强国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