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其发展历程与区域产业升级紧密相连。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以“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依托五粮液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创新“厂中校、校中厂”育人模式,形成“教学-实训-生产-研发”一体化链条。近年来,通过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等举措,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为川南地区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学校创建于1978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现占地56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建有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8大实训中心,其中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年产值超5000万元,可同时容纳3000名学生开展工学交替实践。
指标项 | 本校数据 | 全省中职平均值 | 国家示范校标准 |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1.8万元 | 0.8万元 | ≥1.2万元 |
双师型教师占比 | 82% | 45% | ≥60% |
企业兼职教师比例 | 35% | 18% | ≥20% |
二、专业集群与课程体系
学校形成“3+3+N”专业布局,即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现代服务3大主干群,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商3个新兴方向,配套18个特色专业。重点建设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省级重点专业,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包42个,其中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占比达65%。
专业群 | 核心专业 | 合作企业 | 就业岗位 |
---|---|---|---|
智能制造 |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 五粮液精密机械、蜀南齿轮 | CNC操作员、设备运维工程师 |
新能源 | 新能源汽车维修、光伏工程技术 | 凯翼汽车、四川锂骋 | 电池检测工程师、充电桩运维 |
数字经济 | 工业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 | 华为(宜宾)智算中心、腾讯云基地 | 工业数据分析师、新媒体运营 |
三、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实施“校企双聘双循环”制度,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现有专任教师286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8%,高级职称占比41%。推行“专业带头人+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引进“天府工匠”特聘教授5人。
培养项目 | 实施周期 | 考核标准 | 达标率 |
---|---|---|---|
企业实践研修 | 每年≥40天 | 参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项目 | 100% |
横向课题研究 | 每期18个月 | 完成技术攻关报告/专利 | 87% |
国际认证培训 | 累计≥120学时 | 获取AHK/IHK证书 | 65% |
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构建“四阶递进”产教融合体系:1阶认知实习→2阶跟岗学习→3阶顶岗实训→4阶创新创业。与宁德时代共建“锂电订单班”,与浙江大学宜宾研究院合作开发智能酿造虚拟仿真系统,近三年产生效转化项目14项,技术服务费收入超800万元。
五、国际化发展路径
作为“一带一路”国际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发国际认证课程23门,招收老挝、缅甸留学生126名。与德国SBA学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引入IHK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实现学分互认。2023年承办“中德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输出“宜宾模式”课程包。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年均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3000人次,为五粮液、凯翼汽车等企业定制培训方案。建成省级开放实训基地,承接省内外职业院校师资培训2000人日/年。开发乡村振兴特色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2万人次。
七、数字化转型成效
投入3200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教学场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库,涵盖智能产线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等12个典型工作场景。建成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教学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当前面临产业技术迭代加速、生源质量波动等挑战。学校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重点推进三大工程: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提质工程、国际化数字资源开发项目。计划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打造西部职教改革样板。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四川省宜宾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已形成鲜明的“扎根产业、服务区域”办学特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构建数字化育人生态、拓展国际化发展维度,学校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职业技术大学目标稳步迈进。未来需在跨区域协同育人、技术创新反哺教学、文化传承与专业建设融合等方面持续突破,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宜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