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州三江职业技术学校是经泸州市教育局批准设立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坐落于长江、沱江、赤水河交汇处的泸州市。学校以“立足泸州、服务成渝、辐射西南”为定位,聚焦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形成“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保障”的办学特色。经过十余年发展,学校已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校园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配备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幼儿教育等现代化实训中心,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5000人,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泸州三江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2008年,是泸州市重点支持的民办职业学校。学校秉承“厚德强技、知行合一”的校训,构建“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素质拓展”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核心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产业贴合度高,专业设置覆盖泸州四大主导产业;二是实训设施投入占比达35%,建有川南首个“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三是推行“双导师制”,企业技术骨干承担40%实践课程教学。
指标 | 泸州三江职校 | 四川同类院校均值 |
---|---|---|
实训设备总值(万元) | 3800 | 2100 |
企业定制班比例 | 65% | 38% |
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 72% | 51% |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8个中职专业,形成“智能制造”“现代服务”“数字商贸”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数控技术应用、电子商务、老年护理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跨界选修”结构,引入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12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智慧养老
- 特色课程包:泸州老窖酿酒工艺(非遗)、川南建筑BIM技术
- 课证融通:电子商务专业“1+X”网店运营推广证书通过率92%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高校进修、技能大赛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15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双师型”教师占比68%。聘请泸州老窖、华为泸州基地等企业技术骨干72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轨制教学团队。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
正高级职称教师 | 12 | 7.7% |
硕士研究生 | 45 | 29% |
企业兼职教师 | 72 | 46%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工厂+模拟公司+创新工场”三级实训体系。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含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实训室)、现代物流实训中心(配备自动化仓储系统)、数字媒体实训中心(虚拟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室)。与泸州国家高新区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实现“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学徒”角色转换。
五、产教融合与就业质量
学校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华为泸州云计算中心等42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推行“订单班”“冠名班”培养模式,近三年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300余人。202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机械制造类专业对口就业率89%,平均起薪4500元;现代服务类专业晋升主管岗位周期缩短至1.8年。
年度 | 就业率 | 对口率 | 平均起薪 |
---|---|---|---|
2021 | 95.6% | 78% | 4200元 |
2022 | 96.3% | 81% | 4350元 |
2023 | 96.8% | 83% | 4520元 |
六、升学渠道与社会服务
学校搭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立交桥,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3+2”分段培养,年均升学人数占比35%。社会服务方面,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次,承接泸州市总工会“工匠课堂”项目,开发白酒品鉴、川菜制作等短期培训课程包。
七、学生发展与校园文化
学校推行“五育并举”改革,构建“三全育人”生态。设立“匠星工作室”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近五年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47项。校园文化突出“酒城工匠”特色,开设泸州非遗技艺传承社团,将油纸伞制作、分水油纸制作纳入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三级预警+成长档案”干预机制,学生心理普查建档率达100%。
八、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转型、高端实训设备维护成本攀升等挑战。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学校正抓住泸州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拟投资8000万元建设产教融合园,重点布局新能源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专业群。与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共建“成渝双城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学分互认、师资共聘新机制。
泸州三江职业技术学校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体系,以深度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实效,在川南地区形成显著的职业教育品牌效应。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为泸州加快建设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和国家重要装备制造基地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