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德阳罗江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德阳通职院)

德阳罗江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德阳通职院)

德阳罗江通用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内聚焦通用航空与现代服务业的特色高职院校,坐落于德阳罗江经济开发区,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航空+现代服务”双轮驱动的专业体系。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与多家航空企业、服务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形成“校中企、企中校”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学院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8%)等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被列为四川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其“飞行技术+机械维修+航空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以及与民航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其在同类院校中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德	阳罗江通用职业技术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2013年成立的德阳通用航空职业培训中心,2019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21年获批“四川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办学定位聚焦“通用航空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立足川渝、辐射西南、服务民航”的发展战略。

时间节点重大事件发展目标
2013-2018年筹建航空维修、飞行驾驶等专业建成省级航空实训基地
2019年正式挂牌成立高职院校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
2021年至今立项省级“双高计划”打造航空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设置航空装备维修学院、航空服务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飞行器制造技术、定翼机驾驶技术、航空物流管理等23个专业。其中,飞行器维修技术、空中乘务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专业群核心专业合作企业毕业生去向
航空制造类飞行器制造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四川纵横、中航工业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
航空服务类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服务四川航空、双流机场民航客运、地勤保障
信息技术类航空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与会计华为云计算、用友网络航空信息化企业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院现有教职工42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8%。建有航空发动机维修、模拟飞行训练等12个省级实训基地,教学设备总值超1.2亿元。

类别数量认证等级功能覆盖
航空实训中心8个CCAR-66部标准飞机维修、航电系统
虚拟仿真中心4个1+X证书考核资质飞行模拟、空管指挥
企业联合实验室6个民航局认证复合材料检测、航油分析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院与中航工业集团、四川航空等企业共建“航空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推行“学徒制+岗位轮换”培养模式。近五年累计开展订单班培养1200余人,企业参与开发课程比例达65%。

合作模式参与企业培养规模就业对口率
现代学徒制四川纵横、西林凤腾年均200人98.5%
产业学院中航工业成飞、绵阳机场年均300人96.2%
1+X证书试点中国商飞、民航西南局年均400人92.7%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学院近三年纵向科研经费达1800万元,承担市级以上项目47项,其中“通用航空器适航技术研究”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技术成果转化率达34%。

科研成果类型数量转化案例经济效益
专利授权83项无人机农药喷洒系统年产值超2000万
标准制定12项民用无人机维护规范行业推广30家企业
技术服务65项机场除冰设备研发合同金额1200万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8%,专业对口率89%,用人单位满意度92.5%。毕业生平均起薪4800元/月,高于四川省高职平均水平15%。

就业领域占比典型岗位晋升周期
航空制造38%飞机装配工、质检工程师2-3年
民航运输27%航班调度员、机场运维主管3-5年
通航服务25%飞行教员、航务保障专员5年以上

七、国际化办学实践

学院与加拿大卡纳多学院、德国汉莎航空培训中心建立合作,开展“飞行技术国际班”“机务维修双语教学”项目。累计输送海外研修学生120人次,开发国际课程28门。

合作院校项目类型学分互认比例就业延伸
加拿大卡纳多学院飞行技术双文凭60%北美通航企业就业
法国国立民航大学航空工程硕士直通车30%欧洲航空制造业
泰国兰塔普港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联合培养40%东南亚市场拓展

八、校园文化与社会责任

学院构建“蓝天文化”育人体系,设立航空报国主题展馆,年均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活动20场。近三年组织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社会人员超5000人次,助力乡村振兴项目3个。

  • 品牌活动:年度航空开放日、无人机创新大赛、空乘礼仪文化节
  • 社会服务:承接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项目
  • 文化传承:设立“冯如班”培育工匠精神,组建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

德阳罗江通用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精准对接通用航空产业链需求,构建了“专业-产业”高度契合的育人生态。其“双师型”教师团队、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国际化办学路径等核心优势显著,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区域外影响力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深化与民航头部企业的合作层级,加强航空基础学科研究,推动“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标准输出,以实现从区域性高职向全国知名航空类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