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广安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师范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学校始建于1906年,历经百余年发展,始终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核心使命,形成了“立足川东、服务基层、深耕师范”的办学定位。作为广安市唯一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公办中职学校,其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基础教育需求,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核心领域。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数字化转型,逐步构建起“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川渝地区输送了大量基层教育人才。
在办学规模上,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约4500人,开设12个师范类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达60%。师资队伍方面,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5%,双师型教师比例突破40%,形成“理论教学+实训指导”的复合型团队。硬件设施上,建有智慧教室28间、教育实训中心3个,并与周边30余所中小学建立常态化实习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85%以上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凸显其服务基层教育的核心价值。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清光绪年间创办的广安州师范学堂,1950年更名为川东区广安师范学校,1999年定现名并升格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以“树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为校训,形成“基础文理+艺术特长+教育实践”的三元课程体系。当前定位聚焦“培养乡村振兴背景下‘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通过定制式培养、定向就业等模式强化服务属性。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特色演变 |
---|---|---|
1906-1949 | 初创时期,以传统私塾转型为基础 | 侧重经学教育,兼授新式算术 |
1950-1998 | 国有化改造与标准化建设 | 确立三年制中师培养体系 |
1999-2015 | 扩容升级与专业拓展 | 增设艺术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 |
2016至今 | 数字化转型与产教协同 |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行“1+X”证书制度 |
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构建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体,文化艺术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核两翼”专业群。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被纳入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优质专业建设计划。2023年新增智慧养老、儿童康复等衍生方向,形成“传统师范+新兴教育服务”的集群效应。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实训基地数量 | 对口就业率 |
---|---|---|---|
师范教育类 |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 8个校内实训中心 | 92.3% |
艺术教育类 | 音乐教育、美术设计 | 3个校外写生基地 | 88.7% |
信息技术类 | 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应用 | 2个校企合作实验室 | 85.1% |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双师双能”提升工程。现有专任教师216人中,具有中小学教学经验者占38%,近五年累计选派67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同时柔性引进周边优质中小学特级教师23人担任兼职导师,构建“理论教学+一线指导”的双导师制。但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方面仍存在短板,教授级职称教师仅占专职教师总数的5.6%。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专项能力 |
---|---|---|---|
理论教学岗 | 142 | 65.7% | 学历达标率100% |
实践指导岗 | 74 | 34.3% | 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率91% |
兼职导师 | 23 | 10.6% | 特级教师占比78% |
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2.5+0.5”分段式培养,前两年半在校完成理论课程与模拟实训,最后半年进入合作学校顶岗实习。构建“三阶递进”实践体系:一年级侧重教育观察,二年级开展模拟教学,三年级进行临床实习。与广安区教育局共建“订单式”培养项目,每年定向输送50名毕业生至乡村学校,实行“入学即入职”的一体化培养。
产教融合实践
已与广安市教育局、邻水县教科体局等单位共建4个教师发展共同体,与京东方、华为等企业合作开发“智慧校园设备运维”等跨界课程。校内建成川东北首个教育元宇宙实训室,配备VR课堂管理模拟系统。但校企合作深度参差不齐,部分协议仍停留在挂牌基地层面,实质性联合研发项目占比不足30%。
学生发展路径
升学渠道方面,近三年高职单招录取率达72%,对口升学专业匹配度保持在89%以上。就业市场呈现“扎根基层”特征,87%的毕业生进入乡镇中小学,平均初次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达94%。职业发展跟踪显示,工作3年内晋升为教学骨干的比例达41%,但向管理层发展的天花板效应较为明显。
社会服务效能
承担广安市60%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年培训规模超3000人次。组建“师范生支教团”开展暑期义务授课,近五年覆盖留守儿童1.2万人次。开发的《乡村课堂管理实务》等6门慕课被纳入“川渝教师教育共享课程库”。但在高端培训领域竞争力不足,面向校长层面的定制化研修项目占比仅15%。
数字化建设水平
建成“云上师范”智慧平台,集成在线备课、虚拟教研等8大模块。开发校本资源库,包含微课视频2300个、教学案例库1500例。但在数据应用层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学业预警系统准确率仅为68%,尚未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链条数字化监测。
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生源质量下滑,2023年新生中考平均分较五年前下降28分;二是产教融合形式大于内容,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实际投入仅占承诺资源的42%;三是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信息技术类教师缺口达37%。建议重点推进“新师范”改革,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能力培养,建设西部乡村振兴教育人才供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