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崇州卫校(崇州医护学校)

崇州卫校(崇州医护学校)

崇州卫校作为西南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自195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基层医疗人才为核心使命。学校依托“理论+实训”双轨教学模式,构建了覆盖护理、药剂、康复技术等7个专业的教育体系,其中护理专业通过省级重点专业认证。近年来,学校年均输送1200余名毕业生至基层医疗机构,川内乡镇卫生院就业占比达67%,形成“扎根县域、服务基层”的鲜明特色。硬件设施方面,学校拥有省内同类院校首个虚拟仿真急救实验室,并与36家二甲以上医院建立实习合作关系。在2023年四川省中等卫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团体总分第4名,特别是在心肺复苏、静脉穿刺等实操项目中表现突出。

崇	州卫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崇县卫生培训班,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整体迁入现址后,形成“一校两区”格局,主校区占地120亩,实训中心面积达8000㎡。办学定位聚焦“基层医疗人才摇篮”,近三年招生简章数据显示,90%以上生源来自成都周边区县,定向培养比例从2018年的45%提升至2023年的72%。

年份招生人数定向培养比例新增专业
201886045%-
2020102063%老年护理
2023124072%中医康复技术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目前开设护理、药剂、口腔修复工艺等6个骨干专业,其中护理专业实行“1+2”分段培养模式(1年基础+2年专项)。课程设置突出“三强化”特征:强化基层医疗场景模拟,开发《社区常见病诊疗》等校本教材;强化中西医结合教学,针灸推拿课程占比提升至15%;强化数字化能力,引入虚拟静脉穿刺训练系统。2023年教学评估显示,专业课实践课时占比达58%,高于全省中职卫校平均水平。

专业名称核心课程实训项目对口升学率
护理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学心肺复苏术、无菌操作82%
药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品调剂、处方分析65%
康复技术运动疗法、作业治疗关节松动术、理疗设备操作78%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32%,“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8%。2020年启动“临床名师进课堂”计划,聘请三级医院主治医师28人参与教学。教学资源方面,建有解剖学数字标本库(含3000+三维模型)、智能化药理实训室,开发移动端学习平台“崇医云课堂”,注册使用率达93%。但高级职称教师年龄集中在45-55岁,青年教师占比偏低问题仍需关注。

四、实训基地与产教融合

校内实训中心设模拟病房、CT模拟室等16个专项实验室,设备总值超3000万元。与崇州市人民医院共建“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三个共享”:病例资源共享(年均采集典型病例200例)、师资共享(互派人员达45人次/年)、设备共享(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登记制度)。2023年校企合作开发《基层全科医生工作手册》,被纳入成都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合作医院合作形式年接收实习生联合课题数
崇州市人民医院教学医院共建2103项
四川省第五医院订单式培养852项
都江堰医疗中心顶岗实习1201项

五、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

实行“半军事化+人性化”管理模式,晨训出勤率保持在98%以上。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设立“南丁格尔”奖学金(年度发放金额超50万元)。校园文化突出医学人文特色,每年开展“生命教育月”活动,组织遗体捐献者追思会、医疗伦理辩论赛等特色项目。心理健康普查数据显示,学生焦虑指数较2019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六、就业质量与社会影响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1.7%,其中83%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地域分布显示,成都平原经济区占比76%,川东北地区占14%。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两项指标得分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五。但存在薪资水平偏低(转正后平均月薪3800元)和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

七、发展瓶颈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专业结构需优化,智慧养老等新兴专业尚未覆盖;二是科研能力薄弱,近五年教师发表论文仅127篇;三是国际化程度低,涉外护理专业仍处于筹备阶段。建议重点推进“三个转型”:从单一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探索“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从传统实训向虚拟仿真转型,建设MR混合现实手术室;从区域办学向跨境合作转型,与东南亚医疗机构建立交流机制。

八、未来展望与战略规划

根据《“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学校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建设西部基层医疗人才高地”目标。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康养护理实训大楼,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同步推进“名师培育工程”,力争三年内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3-5名。在专业布局上,拟增设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形成“医护康养”专业集群。

崇州卫校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已形成鲜明的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特色。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专业结构,学校在服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实现从传统中职院校向现代化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跨越式发展。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