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市平昌县技工学校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致力于培养具备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依托平昌县区位优势,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制造业升级需求,构建了以机械加工、电子技术、现代农业等为主的专业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学校与本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2%以上,在区域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受限于县域经济基础和教育资源分配,学校在高端设备投入、师资结构优化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突破传统办学模式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巴中市平昌县技工学校前身为1985年设立的平昌县职业培训班,200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技工学校。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200余人,教职工217人。办学定位聚焦“技能扶贫+产业服务”,重点面向川陕革命老区及成渝双城经济圈输送技术人才。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办学规模 |
---|---|---|
1985-2007 | 职业培训阶段 | 年培训量不足500人 |
2008-2015 | 省级技工学校建设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6-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期 | 校企合作企业达23家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骨干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其中,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获评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项模块”模式,实践课程占比达65%,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合作企业 |
---|---|---|---|
机械制造类 | 数控加工、模具制造 | CAD/CAM、数控机床操作 | 巴中江淮齿轮有限公司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技术应用、物联网 | 单片机原理、智能设备维护 | 四川九洲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现代农业类 | 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使用 | 冷链物流技术、新型农机操作 | 平昌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现有专任教师189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2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3%。近年通过“校企互聘”机制引入企业技师27人,但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仅占19%,制约高层次技术技能培养。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实践经历 |
---|---|---|---|
理论教学岗 | 134 | 71% | 平均2.3年/人 |
实训指导岗 | 55 | 29% | 平均4.7年/人 |
企业特聘技师 | 27 | 14% | 持续参与生产项目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机械加工、电子电工、汽车维修等8大实训中心,设备总值8600万元。其中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为省级财政支持项目,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但部分专业设备更新周期达6年以上,与行业技术迭代存在脱节。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本地就业占比72%,主要进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薪资水平集中在3500-5500元/月,但晋升管理层比例不足15%,职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展。
年份 | 毕业生总数 | 对口就业率 | 本地就业占比 | 平均起薪 |
---|---|---|---|---|
2021 | 1023 | 87.6% | 68.4% | 3820元 |
2022 | 1158 | 89.2% | 71.8% | 4050元 |
2023 | 1245 | 89.5% | 72.6% | 4280元 |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学校年均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领域。与浙江温岭、广东东莞等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累计输送技术工人3200余名。但培训项目集中于初级技能认证,高端技术服务能力仍需加强。
七、办学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县域人口外流导致生源质量波动;二是产业升级倒逼专业结构调整压力;三是高端设备维护成本与财政支持力度不匹配。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新机遇,学校正规划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学院”,拟投资3000万元升级实训设施。
八、未来发展战略建议
建议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强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海外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县域职业技能提升中心。
巴中市平昌县技工学校作为革命老区职业教育的标杆,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脱贫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持续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师资水平,学校正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未来需抓住成渝经济圈产业转移机遇,强化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人才培养,同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招生-培养-就业-提升”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