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313亩

广东省

- 人气值:568
- 招办电话:020-87331685
- 官方网址:https://zssom.sysu.edu.cn
- 电子邮箱:sums@mail.sysu.edu.cn
基本信息
悠悠风华岁月,漫漫征程如歌。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经历了百又五十余载的沧桑砥砺、薪火相传,如今已是春华秋实、桃李芬芳。
中山医学院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至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医师在广州建立的博济医院,1866年,另一位美国传教士嘉约翰在博济医院内建成中国近代内地第一所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开西医教育之先河,孙中山先生于1886年在此习医。这所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而始建于1908年的光华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创建于1909年的广东公医学堂(后来发展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也是中山大学医科教育源头。
1953年解放初,全国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随后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并入华南医学院。此后,华南医学院相继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著名医学教育家柯麟的带领下,中山医学院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医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和名家,如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等国家一级教授。一代代名家大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率先垂范,实践力行,铸就中山医“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大医济世精神,形成了“三基三严”的优良教学传统和“基础厚、能力强、后劲足”的人才培养“中山医”特色和优势,中山医学院成为了原卫生部直属的六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中山大学,并以基础医学院为主体,成立了新的中山医学院,主要负责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教育及全校医科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任务,承担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并牵头组织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任务。合校后,中山医学院以大学为依托,继承和发扬了“中山医”的优良教学传统,坚持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和“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和国际化办学战略,进一步突显了“三基三严三早”办学特色和“中山医”良好的品牌效应,教育质量一直稳居国内前列,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
中山医学院共设制全日制本科及长学制专业共6个,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和法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药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生理科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等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理学、药理学、实验生理学、寄生虫学、法医病理学等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另有《病原生物学》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人体寄生虫》为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学院拥有基础医学、临床技能和医学虚拟仿真等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平台)。
学科建设稳居前列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具有较好的学科地位与影响力,学科水平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在第五轮教育部学科水平评估中,学科排名均位于前列。上海软科发布的“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显示,我校基础医学学科在国内高等院校中排名第4。最新ESI数据显示,中山大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5‰,另有4个与基础医学相关的学科进入ESI全球前0.5%,且位于全球第135名。 优秀人才汇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山医学院已汇聚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学科奠基人。改革开放后,拥有徐秉琨、吴秀荣、杜传书、祝家镇、郭景元、卢光启、董郡、胡本荣、陈以慈、马涧泉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近年来,通过高端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人才梯队,汇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学院人才队伍由量变到质变的聚合效应显现。在病原生物学与热带病防治、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再生、神经疾病基础与神经生物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基础、代谢性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与免疫治疗以及肿瘤免疫等研究领域汇聚高端人才,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学术活力、学术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医学教育团队。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中山医学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作为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求,对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方向,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学院目前拥有国际级科研机构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其他省部级科研机构17个;大幅提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承担多项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近十年科研经费超13.8亿,近两年新增国家杰青获得者5名;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8项,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正刊及子刊等高水平论文超130篇。
勇担社会职责
长期以来,中山医学院积极发挥医科特色和优势,充分践行服务社会使命。作为司法部在高校设置的唯一一所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不断提升法医检案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为国家司法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依托优质平台资源,医学标本馆打造医学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医学知识与健康科普教育活动,努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当前,中山大学已进入“追求卓越、迈进一流”的新时期,中山医学院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新定位、开创新格局、树立新观念,继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式发展,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为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为一流医疗服务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为医学发展提供一流的医学成果”的建设目标奠定基础,全面开启 “双一流”建设的新征程。
展开全部

奖助学金
中山医学院2025年奖学金和助学金申请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2025学年中山医学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包含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流程、材料要求及评审标准等重要信息。一、奖学金种类及金额
1. 研究生奖学金
奖学金名称 | 奖励金额 | 名额 | 申请对象 |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博士3万元/人 硕士2万元/人 |
博士4人 学术硕士4人 专业硕士1人 |
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含新生) |
第一三共医药学奖学金 | 4000元/人 | 硕士1人 | 符合捐赠方要求的研究生 |
校长奖学金(特等) | 16名 | 2025级新生不参评 | 博士研究生 |
一等助研金 | 142名 | 2025级硕博连读和直博新生优先 | 博士研究生 |
2. 本科生奖学金
- 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
- 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
- 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一、二、三等
- 港澳及华侨学生、台湾学生奖学金
二、助学金种类
- 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 国家助学金: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特殊困难补助:针对突发经济困难情况
- 紧急援助基金:用于重大疾病或突发事故
三、申请条件
1. 基本条件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 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 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 学习成绩优良,科研能力较强
2. 特殊要求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纳入全国招生计划、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的基本修业年限(学制)内已注册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含2025级研究生新生),不含港澳台学生及国际学生
- 助学金申请者需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 参评年度内无不及格科目
- 未受学校通报批评或违纪处分
四、申请流程
1. 研究生奖学金申请流程
- 个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
- 导师审核推荐
- 班级/学院初评
- 公示5个工作日
- 学校审定
2. 本科生奖学金申请流程
- 登录"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在线提交申请
- 填写《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 附相关证明材料
- 学院初审
- 学校评审
3. 助学金申请流程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9月)
- 提交助学金申请(10月)
- 学院审核
- 学校审批
- 资金发放(按月或按学期)
五、所需材料
1. 奖学金申请材料
- 《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 成绩单
- 科研成果证明材料(论文、专利等)
- 导师推荐信(研究生)
- 其他获奖证书复印件
2. 助学金申请材料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 相关证明材料(低保证、残疾证、重大疾病诊断证明等)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回执(如需)
六、评审标准
- 思想品行:政治立场、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情况
- 学习成绩:课程成绩、学分绩点
- 科研业绩: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项目参与
- 研究进展:学位论文进展、研究成果
- 实践能力:临床实践、社会服务、创新创业
七、时间节点
事项 | 时间 |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 2025年5-6月 |
研究生奖助金评审通知 | 2025年8月 |
奖学金申请提交 | 2025年9月 |
评审结果公示 | 2025年9-10月 |
助学金发放 | 按月或按学期 |
八、注意事项
- 所有申请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如发现弄虚作假将取消参评资格
- 同一学年内,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鹏程奖学金不可兼得
- 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学生可同时获评专项奖学金
- 申请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复印件需签名确认与原件相符
- 如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申请,需提前办理相关手续
展开全部

院校图册




中山医学院交通路线指南
- 中山医学院北校园公交线路:中山医站(途经公交:1路、16路、18路、22路、40路、45路、76路、102路、107路、108路、211路、221路、222路、243路、299路、501路、502路、517路、541路、542路、546路、548路、B4路、B8路、夜1路、夜2路、夜9路、夜27路等)
- 中山医学院北校园地铁线路:1号线烈士陵园站(C出口,步行约500米)
- 中山医学院东校园公交线路:大学城星光下道站(途经公交:大学城专线1路、大学城专线2路、番201路、番202路、383路、387路等)
- 中山医学院东校园地铁线路:4号线大学城北站(D出口,步行约1.2公里)

历年分数
地区 | 专业 | 年份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分 |
---|---|---|---|---|---|
0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珠峰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 | 张三 | 2024 | 前端工程师 | 2020-05-15 |
0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珠峰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 | 张三 | 2024 | 前端工程师 | 2020-05-15 |
0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珠峰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 | 张三 | 2024 | 前端工程师 | 2020-05-15 |
00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珠峰计划”拔尖人才实验班) | 张三 | 2024 | 前端工程师 | 2020-05-15 |
新生指南
一、报道时间与地点
1. 研究生新生
报道时间:2025年9月5日全天(含国际学生)
报道地点:
- 临床型博士、临床型硕士(不含医学技术、非全护理):广东省广州市天河路600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4栋一楼职工之家
- 科研型硕士、科研型博士、医学技术硕博士、非全护理硕士:中山大学东校园格致园3号大堂
2. 本科新生
报道时间:2025年9月5日
报道地点:校本部图书馆1号门前
二、报道流程
1. 研究生新生报道流程
- 系统自助报到:现场采用刷脸核验方式,需提前在中山大学企业微信完成人脸识别
- 材料审核:携带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原件等材料进行资格审查
- 领取资料:包括校园卡、体检表、研究生学业指南等
- 体检安排:9月6日下午进行,具体地点根据类型不同有所区分
2. 本科新生报道流程
- 办理入住:凭录取通知书到宿舍楼办理入住
- 刷脸核验:通过中山大学企业微信完成身份验证
- 领取资料:包括校园卡、体检表、院系资料等
- 参加入学教育:包括急救培训、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三、所需材料清单
研究生新生需准备材料
- 必备材料:
- 录取通知书原件
- 身份证原件
- 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应届生需提供)
- 特殊材料:
- 临床型博士需提交医师资格证、规培证扫描件
-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省外党员需提交)
- 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报告或学历学位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
本科新生需准备材料
- 录取通知书
- 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 户口迁移证(如需迁移户口)
- 档案材料
- 党团组织关系材料
四、入学资格审查
中山医学院将对新生进行严格的入学资格审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原件核验:
- 新生本人、身份证件、录取通知、学历学位证书原件
- 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报告或学历学位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原件
- 复印件收取:
- 前置学位证书复印件(需签名确认与原件相符)
- 前置毕业证复印件(需签名确认与原件相符)
- 特殊要求:
- 应届本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需提供本科毕业证书
- 免试研究生需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 应届硕士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
五、其他重要事项
- 住宿安排:
- 临床型研究生:广州市天河区旭景西路10号魔方9号公寓
- 科研型研究生:中山大学东校园
- 体检安排:
- 东校园门诊部:9月6日下午14:00-15:30(科研型、医学技术、非全护理等研究生)
- 北校园门诊部:9月6日下午(临床型研究生)
- 疫情防控:
- 新生需配合做好健康管理
- 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报告
- 确诊急性传染病的新生暂缓报到
- 校园卡与缴费:
- 校园卡将在报到时发放
- 未缴纳学费者需现场缴费
六、特别提醒
- 请新生提前在中山大学企业微信完成人脸识别注册,以便快速完成报到流程
- 所有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复印件需签名确认与原件相符
- 如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报到,需提前办理请假手续
- 建议提前规划好交通路线,熟悉校园环境
希望这份详细的报道指南能帮助您顺利完成入学手续。如有其他疑问,建议直接联系中山医学院招生办公室获取最新信息。
展开全部

学杂费用
中山医学院2025年奖学金和助学金申请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2025学年中山医学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包含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流程、材料要求及评审标准等重要信息。一、奖学金种类及金额
1. 研究生奖学金
奖学金名称 | 奖励金额 | 名额 | 申请对象 |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 博士3万元/人 硕士2万元/人 |
博士4人 学术硕士4人 专业硕士1人 |
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含新生) |
第一三共医药学奖学金 | 4000元/人 | 硕士1人 | 符合捐赠方要求的研究生 |
校长奖学金(特等) | 16名 | 2025级新生不参评 | 博士研究生 |
一等助研金 | 142名 | 2025级硕博连读和直博新生优先 | 博士研究生 |
2. 本科生奖学金
- 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
- 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
- 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一、二、三等
- 港澳及华侨学生、台湾学生奖学金
二、助学金种类
- 国家助学贷款:包括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 国家助学金: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 特殊困难补助:针对突发经济困难情况
- 紧急援助基金:用于重大疾病或突发事故
三、申请条件
1. 基本条件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 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 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 学习成绩优良,科研能力较强
2. 特殊要求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纳入全国招生计划、在校期间表现优异的基本修业年限(学制)内已注册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含2025级研究生新生),不含港澳台学生及国际学生
- 助学金申请者需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 参评年度内无不及格科目
- 未受学校通报批评或违纪处分
四、申请流程
1. 研究生奖学金申请流程
- 个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
- 导师审核推荐
- 班级/学院初评
- 公示5个工作日
- 学校审定
2. 本科生奖学金申请流程
- 登录"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在线提交申请
- 填写《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 附相关证明材料
- 学院初审
- 学校评审
3. 助学金申请流程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9月)
- 提交助学金申请(10月)
- 学院审核
- 学校审批
- 资金发放(按月或按学期)
五、所需材料
1. 奖学金申请材料
- 《奖学金申请审批表》
- 成绩单
- 科研成果证明材料(论文、专利等)
- 导师推荐信(研究生)
- 其他获奖证书复印件
2. 助学金申请材料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 相关证明材料(低保证、残疾证、重大疾病诊断证明等)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回执(如需)
六、评审标准
- 思想品行:政治立场、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情况
- 学习成绩:课程成绩、学分绩点
- 科研业绩: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项目参与
- 研究进展:学位论文进展、研究成果
- 实践能力:临床实践、社会服务、创新创业
七、时间节点
事项 | 时间 |
---|---|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 2025年5-6月 |
研究生奖助金评审通知 | 2025年8月 |
奖学金申请提交 | 2025年9月 |
评审结果公示 | 2025年9-10月 |
助学金发放 | 按月或按学期 |
八、注意事项
- 所有申请材料必须真实有效,如发现弄虚作假将取消参评资格
- 同一学年内,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鹏程奖学金不可兼得
- 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学生可同时获评专项奖学金
- 申请材料请按顺序整理,复印件需签名确认与原件相符
- 如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申请,需提前办理相关手续
展开全部

开设专业
就业方向
院校资讯
-
中山医学院分数线(中山医录取线)
中山医学院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医学院校,其高考录取分数线长期处于高位波动状态,折射出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格局。从近五年数据看,该校在广东本省的录取最低分始终高于省控线80-120分,临床医学等王牌专业实际录取位次稳居全省前1.5‰。这种
-
中山医学院研究生官网招生简章(中山医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山医学院研究生官网招生简章是考生获取权威招生信息的核心渠道。通过分析近五年简章内容,可发现其呈现出"规模稳中有增、政策动态优化、选拔标准细化"三大特征。从招生计划来看,2019-2023年硕士招生人数年均增长4.2%,其中临床医学专硕扩招
校历介绍
“中山医学院”最早得名于1957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66年成立的中国内地最早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中山医学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866年 美国传教士医师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在博济医院内建成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学府,后发展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8年 广东光华医学堂始建,后发展为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9年 广东公医学堂创建,后发展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正式合并成华南医学院。
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华南医学院。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广州医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
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2001年 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第一阶段:从1866年创立博济医学堂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1866~1953)1866~1953
1866年,美国传教士、外交家伯驾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学堂,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博济医学堂并入岭南大学,成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吸纳了私立夏葛医学院。随后私立夏葛医学院又并入岭南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的另一个重要的源头是1909年成立的广东公医学堂。广东公医学堂后来发展成广东公医医科大学,又并入国立广东大学,随大学更名,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1953~2001
1953年解放初,全国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随后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并入华南医学院。此后,华南医学院相继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这个阶段,在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柯麟的带领下,中山医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医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和名家,教学、科研和医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高医学学府和卫生部属的六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在1960年代,中山医学院拥有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被人称为“八大金刚”,而当时全国才有33位一级教授,可见当年中山医学院的地位。现在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二楼陈列着八位一级教授和柯麟院长的油画像。
陈心陶教授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第三阶段:2001年两校合并至今(2001~现在)2001~现在
随着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恢复了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我院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山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规模、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