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幼师学校

大竹师范学校历史(大竹师范沿革)

大竹师范学校作为川东地区近代师范教育的缩影,其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百年变迁的轨迹。这所创立于1931年的师范学校,历经民国乡村教育实验、新中国师范体系重构、改革开放职业教育转型等重大历史阶段,始终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从初创时的简易校舍到如今占地百余亩的现代化校园,从单一师范班到多元化专业体系,学校始终与国家教育政策同频共振。其办学历程中既保留着"树人立德"的传统师道精神,又展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活力,累计培养三万余名毕业生扎根西南地区教育一线,形成独特的"大竹师范现象"。

大	竹师范学校历史

一、历史沿革与阶段特征

学校发展可划分为四个标志性阶段:

时期校名演变办学性质核心任务
1931-1949大竹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民办师范普及初级教育师资培养
1950-1978四川省大竹师范学校公办中等师范标准化师范教育体系建设
1979-2000大竹师范学校重点中师中师教育黄金期发展
2001-至今大竹职业教育中心综合职教机构职业教育转型探索

二、关键历史节点与转型

  • 1931年:乡绅集资创建,首期招生60人,开创川东地区系统培养乡村教师先河
  • 1952年:省政府接管改制,确立"面向农村、服务基础教育"办学定位
  • 1985年: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师,形成"四年制中师+教师进修"双轨体系
  • 2002年:响应师范教育三级贯通政策,停止中师招生转向职业教育
年份重大事件影响维度
1936推行"教学做合一"乡村教育模式形成实践导向教学特色
1958开展"教育大跃进"运动过度扩张导致质量波动
1983实施"五年制专科化试点"提升师资培养层次
2010启动"3+2"中高职衔接培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演进

师资结构经历从"经验型"到"专业化"的转型过程:

时期教师资质学历构成培训体系
初创期(1931-1945)塾师转型为主初中及以下占85%校本观摩学习
调整期(1949-1978)高校分配为主本科比例达60%暑期集中培训
发展期(1979-2000)硕士引进起步本科+硕士占75%骨干教师研修
转型期(2001-今)双师型教师硕士及以上占40%企业挂职锻炼

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民国时期:"半工半读"制度,学生参与校田耕作、手工艺制作
  • 计划经济期:"定向招生-分配就业"闭环,实行"三三制"教学(三年文化+三年实习)
  • 市场经济期:推行"主辅修制",增设计算机、英语等通用技能课程
  • 职教时期:构建"1+X"证书体系,开发"师范素养+职业技能"融合课程

五、校园建筑与设施变迁

年代标志性建筑功能布局设施水平
1930s文庙改建校舍教学区与孔庙共用煤油灯照明/木质黑板
1950s苏式教学楼功能分区明确水电基础设施完善
1980s艺术楼/实验楼专业教室建设电化教学设备引进
2010s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理实一体化空间智慧校园全覆盖

六、社会服务功能拓展

学校服务半径从县域向区域辐射:

  • 扫盲运动(1950s):师生组成"小分队"深入乡镇,年均培训农民学员超万人
  • 教材编写(1980s):主导编写《四川省中师乡土教材》,发行量达50万册
  • 国培计划(2000s):承担周边区县教师轮训,年培训规模突破3000人次
  • 技术扶贫(2010s):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开发农业技术培训包28个

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风"建设体现时代特征:

时期校风教风学风
民国时期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笃实向学
计划经济期严谨求是为人师表勤奋守纪
改革开放期开放包容精益求精创新发展
新时代知行合一德技双馨多元共生

八、历史贡献与现实启示

学校在四个维度形成显著贡献:

  1. 人才输送:培养基础教育师资2.8万人,其中特级教师267人,覆盖川陕渝三省交界区
  2. 文化传承:保存清代科举文物32件,编纂《大竹教育史稿》等地方文献
  3. 模式探索:创造"校村合作"育人模式,被《人民教育》专题报道
  4. 转型示范:中职学校办学评估连续十年保持优秀等级,获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

站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大竹师范学校正通过"师范教育基因+现代职教体系"的深度融合,探索欠发达地区教育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路径。其发展历程揭示:基层教育机构的生命力源于对地域需求的精准把握,而百年积淀的教育传统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仍具有独特价值。这种历史连续性与时代创新性的统一,为同类学校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youshi/37876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