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济世,精术敬业”,这八个字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精髓,体现了中医药教育的核心价值。校训中的“厚德”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济世”彰显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精术”倡导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敬业”则突出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这一校训的历史可追溯至学校创立之初,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既传承了中医药文化的千年智慧,又契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校训不仅是师生行为的准则,更是学校立足滇西、辐射东南亚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精神旗帜。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训的起源与背景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中后期的中医教育机构,其校训的形成与云南地区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紧密相关。作为滇西重要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创立时便确立了“德术并重”的教育方向。早期的校训雏形源于传统中医“仁心仁术”的理念,后经反复凝练,最终确定为“厚德济世,精术敬业”。这一过程中,学校结合地域特色与行业需求,将中医药文化的普世价值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训体系。校训“厚德济世,精术敬业”的逐字解析
- 厚德:源自《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以宽广的胸怀承载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与道德情操。
- 济世:化用“悬壶济世”的中医传统,体现治病救人、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呼应“健康中国”战略。
- 精术:要求师生在专业领域追求精湛技艺,传承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学术精髓,同时注重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
- 敬业:倡导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强调踏实严谨的作风,契合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
校训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关联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基层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为主,校训与其办学定位高度契合:一方面,“厚德济世”对应学校服务边疆健康事业的使命。滇西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校训引导学生扎根基层,用仁心仁术解决群众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精术敬业”直接指向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其具备“能看病、会用药”的专业素养。
校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校训的定型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创期(20世纪80年代):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临时训导,侧重学风建设。
- 发展期(90年代至2005年):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提出“德艺双馨”的过渡性表述。
- 成熟期(2006年至今):正式确立“厚德济世,精术敬业”,并写入学校章程,成为文化内核。
这一演变反映了学校从单纯技能传授向“立德树人”综合教育的转型,也体现了对《黄帝内经》“大医精诚”理念的现代诠释。
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校训通过多种载体融入校园生活:- 课程体系:开设《中医伦理学》《中医药文化》等必修课,将“德”与“术”的培养纳入学分管理。
- 实践活动:组织“滇西义诊”“中药资源普查”等志愿服务,践行“济世”精神。
- 环境建设:校园内设立“医圣张仲景”雕像、校训石刻墙等文化景观,强化视觉认同。
校训对师生行为的引导作用
对教师而言,校训要求其以身作则。例如,药学系教师长期开展“民族医药挖掘”课题,既提升专业水平(精术),又保护地方医药遗产(济世)。
对学生而言,校训通过评优制度落地。如“德技双优奖学金”专门奖励在专业技能竞赛与公益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校训的社会影响与时代价值
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师生主动参与边境地区防疫,用行动诠释校训精神。此外,校训还推动了与缅甸、老挝等国的中医药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精术敬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学校引入“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同时掌握中医康复技术与现代健康管理技能。
校训的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中医药国际化趋势,校训将更注重跨文化阐释。例如,在东南亚留学生培养中,“厚德”被翻译为“积累美德”(Virtue Accumulation),便于文化传播。
智能化时代下,“精术”新增了“中医药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内容,确保校训与时俱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03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