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新乡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工作落地。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教育方向与资源配置,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各部门协同机制。在考核评价上,将思政教育成效纳入二级学院年度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责任落实。
在资源投入方面,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改革、社会实践及师资培训。例如,每年划拨不少于200万元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联动拓展实践基地,近三年新增红旗渠、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等10余个校外育人平台。
二、课程思政与主渠道建设的创新实践
该校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形成“1+N”协同育人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列为全校必修课,采用专题式教学,结合河南脱贫攻坚、“黄河生态保护”等本土案例增强感染力。2022年,该课程获批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教学模式创新:推广“问题链+小组研讨”教学法,运用智慧教室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学生到课率提升至95%以上。
- 专业课程融合:在理工科专业中挖掘思政元素,如化学专业结合“科学家精神”讲授实验伦理,文学院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写作训练。
- 评价体系优化:实施“过程性考核+实践成果”双轨评价,社会实践报告占比提高至30%。
三、实践育人体系的特色与成效
新乡学院立足豫北地区红色资源,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每年组织学生前往刘庄、唐庄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田野调查,与全国人大代表、基层干部面对面交流。2023年暑期,“红旗渠精神研学团”获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 志愿服务常态化:与社区共建“道德银行”,累计注册志愿者1.2万人,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
- 创新创业结合:设立“思政+双创”项目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红色文创、乡村振兴电商等实践,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创计划。
四、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路径
学校实施“思政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引育并举强化队伍质量。近三年引进博士12名,选派骨干教师赴中央党校研修,要求全体辅导员每年完成40学时思政专题培训。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由省级教学名师一对一指导,2名教师在全省思政课教学竞赛中获特等奖。
同时推行“双师双能”培养,鼓励教师参与地方政策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市委宣传部共建“新乡发展研究院”,完成《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课题,反哺教学内容更新。
五、校园文化浸润与网络思政的探索
在文化育人方面,学校打造“牧野讲堂”“道德故事会”等品牌活动,邀请“新乡好人”先进典型进校园。图书馆设立“红色经典专区”,年借阅量增长40%。学生自编自演的话剧《太行之子》获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网络阵地建设上,开通“青春新院”融媒体矩阵,原创短视频《我的思政笔记》播放量破百万。开发“学习手册”小程序,通过每日答题、积分兑换等形式提升理论学习参与度,覆盖率达92%。
六、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对策
尽管成效显著,新乡学院思政教育仍面临挑战。部分课堂存在理论灌输过多、互动不足现象,个别专业课程思政仍显生硬。评价上偏重量化指标,对学生价值观内化程度的跟踪机制有待完善。
- 深化教学改革:推广“翻转课堂”模式,开发虚拟仿真思政课项目。
- 强化协同效应: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备课机制,设立跨学科教学案例库。
- 优化评价工具: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动态监测学生思想行为变化。
未来,新乡学院需进一步聚焦青年思想特点,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传统教育模式,同时深挖豫北文化资源,构建更具辨识度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坚实支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xhlnet.com/gaoxiao/43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