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五冶高级技工学校是经四川省政府批准、由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全日制公办技工院校。学校依托央企背景,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构建了以冶金、机械、建筑等传统优势专业为基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专业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在校生规模超8000人,开设中高职衔接专业20余个,与省内外30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学校采用“校企双元”培养模式,实训设备总值达1.2亿元,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重点实训室。师资团队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8%,形成“理论+实操+认证”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核心指标 | 数据表现 | 行业对比 |
---|---|---|
办学性质 | 公办全日制技师学院 | 四川省同类院校中唯一央企直属技工学校 |
专业覆盖率 | 装备制造类85%、信息技术类15% | 高于省内技工院校平均70%的工科专业占比 |
校企合作深度 | 订单培养覆盖65%专业 | 较四川技工院校平均水平高20个百分点 |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65年成立的五冶技校,2010年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2020年获批成为第三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作为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教育实体,学校始终秉承“以产促教、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了“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贯通式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重点打造焊接加工、电气自动化、建筑工程三个省级重点专业群,其中焊接专业配备国际焊接工程师(IWE)认证体系。课程设置采用“4+2+1”模式:4学期基础教学、2学期专项实训、1学期顶岗实习。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包,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等12门数字化教材。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 |
---|---|---|
焊接技术应用 | 弧焊工艺、压力容器焊、特种材料焊接 | 国际焊接工程师(IWE)、特种设备作业证 |
智能制造 | PLC编程、工业机器人运维、数字孪生技术 | 电工高级证、CAD机械设计高级证 |
建筑工程 | BIM建模、装配式施工、工程测量 | 二级建造师(预考)、建筑信息模型(BIM)等级证 |
师资结构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8人,副高级职称9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63%。建有“大师工作室”3个,聘请企业首席技师28人担任兼职教师。实训中心占地1.8万平方米,包含智能制造实训工厂、焊接综合实训平台等12个专项实训场所,设备台套数达3200余台。
师资类型 | 数量 | 行业特性 |
---|---|---|
理论教学团队 | 132人 | 85%具备企业实践经历 |
实训指导团队 | 68人 | 全部持有高级技师证书 |
企业兼职导师 | 46人 | 来自中铁二局、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 |
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学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毕业生人均持有1.8本职业资格证书。2023届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比例达67%,主要就业单位包括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京东方等世界500强企业。升学渠道畅通,近三年高职单招录取率保持在82%以上,对口专业升学率达95%。
通过构建“基础能力-专项技能-综合应用”三级竞赛体系,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142项,其中焊接专业学生连续三年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建立校友追踪机制,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平均薪资达到区域技能人才水平的1.8倍。
校园生态与服务保障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配置专职辅导员和企业驻校班主任双重管理体系。建成智慧校园系统,实现考勤、图书借阅、消费支付全流程数字化。与成都工业学院、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开通“3+2”中高职衔接通道。设立每年500万元奖助学金池,覆盖30%在校生。
学校地处郫都区团结镇,毗邻成都工业港,地铁6号线直达校区。投资1.2亿元的新校区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规划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大楼等设施。现有图书馆藏书15万册,电子资源访问量年均突破20万次。
行业影响力与社会评价
作为中国焊接协会理事单位、四川省模具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学校牵头制定《西南地区技工院校焊接专业建设标准》。在2023年GDI智库发布的职业教育竞争力榜单中位列西南地区技工院校第7位。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94%的企业认可毕业生“上手快、留得住、有潜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年均为成都主城区输送技术人才超2000人,参与都江堰水利工程、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与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开展国际师资交流项目,已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136人。
总体而言,成都五冶高级技工学校凭借央企办学资源优势,在专业建设精准度、产教融合深度、就业质量高度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其“前校后厂”的实训模式和“双师双轨”培养机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于立志从事先进制造、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学生,该校提供了从职业启蒙到高端就业的完整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