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高中(成都现代职高)

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高中(成都现代职高)

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高中(以下简称“学院高中部”)是依托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资源设立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为办学核心,深度对接成都“5+5+1”现代产业体系。学校依托学院的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形成“校企双元育人”特色模式。截至2023年,已开设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智能网联汽车等12个重点专业,与京东方、一汽丰田等32家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机制。

成	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高中

学院高中部现有在校生规模达2800人,专任教师167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68%,拥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实训基地4个。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等专业学生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累计46项。

作为成都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该校创新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将企业实践成果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并与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建“3+4”升学通道。2023年数据显示,升学班本科上线率达78%,较全省中职平均水平高出41个百分点,形成“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双向发展格局。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匹配度分析

专业类别核心专业对应产业领域2023年招生人数对口就业率
先进制造数控技术、增材制造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320人94.2%
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280人91.5%
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150人88.7%

专业布局紧密围绕成都“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与成都航空产业园合作建立“厂中校”,实现课程内容与车间生产标准无缝衔接。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类专业虽招生规模较小,但学生参与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的比例达73%,凸显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二、师资结构与教学能力对比

指标类型学院高中部四川省中职平均水平差异值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6%22%+14%
企业兼职教师比例28%15%+13%
师生比1:171:23+6人

通过“校企双聘”机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课程导师,形成“理论教学+技能传承”的双师组合。例如,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由高校教授负责原理教学,企业工程师主导自动驾驶实训模块,使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提升40%。但基础文化课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仅52%,低于全省均值68%,需加强公共学科师资建设。

三、实训条件与产教融合实效

实训类型设备总值(万元)合作企业数量年度实训人次
校内实训中心8500-18,200
校外实习基地-47家10,500
虚拟仿真平台1200-6,300

与西门子(中国)共建的“工业4.0”实训中心配备价值3200万元的数字化生产线,学生可完成从PLC编程到MES系统管理的全流程实操。校外基地中,京东方订单班实行“1.5年在校+1.5年在岗”培养模式,企业提供专项奖学金覆盖率达80%。但虚拟仿真设备使用率仅为43%,存在资源利用率不均衡问题。

四、学生发展路径多元化分析

就业方向:通过“岗位认知-跟岗实习-顶岗实训”三阶段培养,85%毕业生进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平均起薪4800元/月,高于区域中职生均值17%。

升学渠道:“3+4”本科班录取率连续三年超65%,合作高校包括四川理工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通升学班本科上线率从2020年的61%提升至2023年的78%。

创业支持:依托创业孵化园提供项目指导、资金扶持,近两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17个,其中3D打印服务工作室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

职业发展跟踪显示,工作3年后晋升管理层比例达24%,较同类院校高9个百分点,体现“技能+素养”培养的长期效益。但升学学生中选择非理工科专业的比例达31%,反映专业粘性有待增强。

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标准化建设:开发128个工作页式校本教材,制定《智能制造人才技能标准白皮书》,实现培养规格量化评估
  • 质量监控: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企业满意度调查-技能抽查”三维考核机制
  • 持续改进:每学期开展“专业诊改”活动,2023年优化课程设置17门,淘汰过时实训项目5个

在2023年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中,该校位列制造类院校第2名,其中“课程与岗位对接度”“用人单位认可度”两项指标满分。但教学改革存在“重技能轻文化”倾向,语文、英语合格率较全省低8个百分点。

六、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实践

合作模式典型案例运行成效
订单培养一汽丰田T-TEP项目年输送技术人才120人,企业提供奖学金300万/年
设备共享海目星激光联合实训室价值800万设备免费使用,开发激光加工新课程6门
研发协同与电子科大共建机器人实验室师生参与企业技改项目9项,获实用新型专利4项

创新“企业命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产学研链条,2023年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60万元。但深度合作企业集中于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合作广度不足,限制专业拓展空间。

七、社会服务能力与辐射效应

技术培训:年开展退役军人、农民工技能培训超4000人次,获“成都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先进单位”

国际交流: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师资培训项目,累计培训国外教师127人

社区服务:开放实训基地供周边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年接待研学团队3800人次

作为成都市“工匠培养示范基地”,牵头组建西部智能制造职教联盟,吸纳云贵川陕45所院校。但社会培训收入仅占学校总经费的8%,造血功能有待强化。

八、发展瓶颈与战略建议

  • 现存问题:专业集群化程度不足、产教融合深度待提升、国际化标准课程欠缺
  • 突破方向:建设跨学科智能制造专业群;深化“股权合作型”产教联合体;开发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课程
  • 保障措施: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制度;建立校友资源反哺机制

该校正处于从中职名校向卓越职业院校跨越的关键期,需在保持制造特色优势的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构建“技能为本、素养为魂”的育人新生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