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坝职业学院尚忠全作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其职业历程与教育实践深刻体现了区域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融合特征。尚忠全自任职以来,始终聚焦藏族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过"产教融合+文化传承"双轮驱动模式,显著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其主导的藏区特色专业群建设,不仅填补了川西北高原职业教育多项空白,更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民族技艺课程等举措,使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突破92%。在管理模式上,尚忠全创新性实施"网格化+导师制"学生管理体系,将藏族文化习俗融入日常教育,有效提升了农牧民子弟的适应能力。其主持的《高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机制研究》等课题,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职务变迁与管理特征对比
维度 | 前任领导时期 | 尚忠全任期 |
---|---|---|
专业设置重点 | 基础文理学科为主 | 新增唐卡、藏药炮制等8个非遗专业 |
校企合作模式 | 零星协议合作 | 与17家涉藏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机制 |
师资结构 | 汉族教师占比78% | 藏族专任教师比例提升至65% |
民族教育实践创新路径
尚忠全在民族职业教育领域开创性构建"三语(汉语/藏语/英语)+双技(专业技能+生活技能)"培养体系。通过建立藏汉双语实训工坊,开发《高原农牧机械操作》《藏式建筑营造技艺》等特色教材,实现文化传承与技术教育的有机统一。其推行的"季节学期制",将每年4-10月定为实践教学期,契合牧区生产生活周期,使学生参与草原生态保护、牦牛繁育等实践项目达2.3万余人次。
产教融合项目成效对比
指标 | 2018年 | 2023年 |
---|---|---|
产教融合项目数 | 9项 | 37项 |
企业捐赠设备价值 | 120万元 | 980万元 |
非遗技艺传承基地 | 0个 | 4个(唐卡/藏香/牦牛绒织品/藏式雕刻) |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成果
尚忠全主持完成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扶贫效能研究》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团队研发的"藏区职业技能培训包"已覆盖甘孜、阿坝两州21个县,培训新型职业牧民4700余人。2022年牵头成立的高原生态产业学院,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合作开展高寒植被修复技术攻关,相关成果被写入《川西藏区生态屏障建设白皮书》。
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举措
- 创建全国首个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收录127项濒危技艺影像资料
- 实施"格桑花成长计划",设立藏族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累计发放83万元)
- 将锅庄舞、藏文书法纳入体育美育必修课,开发民族体育竞技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机制
培养项目 | 实施方式 | 成效数据 |
---|---|---|
双师素质提升工程 | 企业挂职+德国双元制培训 | 培育省级工匠名师12人 |
藏族青年教师计划 | 非遗传承人带徒+学历提升补贴 | 完成43人硕士进修 |
高原特聘岗计划 | 企业技术骨干柔性引进 | 聘请行业专家68名 |
学生发展质量提升表现
在尚忠全推动下,毕业生基层就业率从56%提升至89%,涌现出"草原电商带头人"扎西彭措等典型人物。2023年首次组织学生参与国际藏毯技艺大赛,斩获2金3银。通过实施"技能护照"制度,学生人均取得1.8项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藏医药配伍师认证通过率达94%,创行业新高。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瓶颈
- 高原环境导致双师型教师招聘困难,近三年空缺率达27%
- 专业设置与季节性牧业需求错配,冬季实训资源利用率不足40%
- 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存在现代转化难题,仅12%课程完成数字化改造
未来发展战略重点
尚忠全团队正着力构建"雪山智库"平台,计划联合西南民大、甘肃牧院等机构,打造青藏高原职业教育联盟。重点推进牦牛绒产业链数字化实训中心建设,预计投入资金1.2亿元。同时试点"学业+创业"混合培养模式,拟在红原、若尔盖设立草原流动课堂,年培训规模可达3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