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县职业高中作为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以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体系。学校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设有7个省级重点专业,其中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被纳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近年来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与达州高新区、重庆长安汽车等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本地产业人才供给占比达72%。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8%,拥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机制。然而在专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动态匹配机制。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建设
达县职业高中创建于1980年,2008年迁建至现址,是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校园规划遵循"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位一体布局,建有标准化实训车间12个、智慧教室45间。
指标项 | 数据详情 |
---|---|
占地面积 | 180亩(含实训基地50亩) |
建筑面积 | 8.6万平方米 |
实训设备值 | 3800万元 |
藏书量 | 12万册(含电子图书3万册)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工业+信息技术"三轮驱动的专业架构,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三大主干专业群。
专业类别 | 省级重点专业 | 在校生规模 | 对口就业率 |
---|---|---|---|
现代农业类 | 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 | 820人 | 92.3% |
装备制造类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650人 | 94.6% |
信息技术类 | 计算机应用 | 580人 | 89.5% |
三、师资结构与发展路径
通过"校企双聘"机制构建教师队伍,实施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近三年累计选派126名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研修。
类别 | 人数 | 占比 | 认证情况 |
---|---|---|---|
专任教师 | 189人 | 81% | 高级职称42人 |
双师型教师 | 129人 | 68% | 技师/工程师证书持有 |
企业兼职教师 | 47人 | 19% | 行业资格认证 |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建立"1+X"证书制度试点,近三年毕业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87%。重点专业就业对口率显著高于全省中职平均水平。
年份 | 毕业人数 | 就业率 | 本地就业占比 |
---|---|---|---|
2021 | 1023人 | 96.2% | 68.4% |
2022 | 1150人 | 97.1% | 71.2% |
2023 | 1230人 | 96.8% | 70.8% |
五、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与达州经开区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引入长安汽车、华川工业等企业设备价值超1500万元。形成"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培养闭环。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覆盖专业 | 年输送人数 |
---|---|---|---|
现代学徒制 | 达州钢铁集团 | 机电技术应用 | 60人/年 |
订单培养 | 通合新能源 | 新能源汽车运用 | 80人/年 |
实训基地共建 | 中国移动达州分公司 | 通信技术 | - |
六、技能竞赛与创新成果
近三年组织参与省级技能大赛获奖47项,其中现代农业技术赛项实现市州级"三连冠"。学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
赛事层级 | 获奖数量 | 优势项目 | 指导教师团队 |
---|---|---|---|
国家级 | 3项 | 农机维修 | 李XX创新工作室 |
省级 | 14项 | 电子商务运营 | 张XX名师工作室 |
市级 | 30项 | 无人机操控 | 王XX技能大师 |
七、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开发《秦巴山区特色种植技术》等校本教材被周边6县市采用。
服务项目 | 年培训量 | 受益群体 | 合作单位 |
---|---|---|---|
职业技能鉴定 | 2800人次 | 农村转移劳动力 | 市人社局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1500人次 | 农业农村局 | |
企业职工提升培训 | 1200人次 | 经开区管委会 |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集群化程度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缺口较大等挑战。计划通过建设"智慧职教"平台、组建跨区域职教联盟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 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AR/VR课程资源包
- 专业重构:整合传统农科专业,增设智慧农业装备应用方向
- 师资提升: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三年内培养专业带头人15名
- 国际交流:探索与东南亚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农业技术联合培养项目
达县职业高中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其"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县域职教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未来需在专业数字化改造、混合所有制办学等领域深化改革,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通过强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有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为川东北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