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职业技术中学是川东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标杆,自2007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构建了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12大专业群。学校现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单位,拥有恩阳新校区、巴州校区两大教学基地,占地面积320亩,固定资产总值达2.8亿元。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其中本地企业留用率达72%,为川陕革命老区输送了超万名技术骨干。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施“双百工程”(百名硕士引进计划、百名技师培养计划),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正高级讲师8人,副高级职称占比37%,“双师型”教师覆盖率达82%。实训条件上,建成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配备价值4600万元的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实训设备。特别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与通江银耳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开发“银耳种植与深加工”特色课程,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
一、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适配性
专业类别 | 重点专业数 | 省级重点专业 | 本地产业匹配度 |
---|---|---|---|
现代农业 | 8 | 3 | 92% |
智能制造 | 12 | 4 | 85% |
信息技术 | 6 | 2 | 78% |
学校专业设置紧密围绕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形成“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三维架构。与成都工业学院等高校共建“3+2”贯通培养项目,年输送高职生源超500人。
二、师资结构对比分析
指标项 | 巴中职中 | 全省中职均值 | 差异值 |
---|---|---|---|
师生比 | 1:15 | 1:18 | +3 |
硕士以上学历占比 | 28% | 19% | +9%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34% | 26% | +8% |
通过“名师工作室”制度培育骨干教师,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开发校本教材17部,其中《川东北农产品电商实务》被纳入省级规划教材。
三、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实训类型 | 实训室数量 | 设备总值(万元) | 年均使用率 |
---|---|---|---|
基础实训 | 46 | 1800 | 92% |
专项实训 | 23 | 2200 | 85% |
虚拟仿真 | 8 | 600 | 78% |
与京东物流共建智慧仓储实训中心,引入AGV机器人分拣系统;同比亚迪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维修工坊,配备特斯拉Model S实训车辆,实现教学场景与企业生产环境同步更新。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推行“季节分段式”教学:农学类专业按农时调整课程周期,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交替进行
- 构建“技能护照”制度:学生需考取电工证、CAD绘图员证等5类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 实施“订单班”动态管理:与12家企业签订培养协议,设立“格力冠名班”“中兴通讯班”等定向培养项目
2023年技能高考本科上线率达31%,较2018年提升14个百分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张某某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服务项目 | 年度规模 | 经济效益(万元)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 2300人次 | 360 |
企业员工技能提升 | 1800人次 | 280 |
社区教育服务 | 4500人次 | 150 |
牵头组建秦巴山区职教联盟,覆盖川陕渝15所职业院校,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包83个。为通江县定制“红色旅游+非遗传承”培训项目,年培训民宿管家、根雕艺人等专业人才超400人。
六、信息化建设成效
建成“云上巴职”数字平台,集成教学诊断、学业预警等8大系统。部署5G+VR远程实训课堂,与浙江温岭职技校实现跨省协同教学。开发《数控编程》等虚拟仿真课程12门,疫情期间保障98%课程实现线上授课。
七、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 建立“五维”评价机制:包含企业满意度(权重30%)、技能竞赛成绩(25%)、升学质量(20%)、家长认可度(15%)、社会服务贡献(10%)
- 实施教学质量“红黄牌”制度: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90%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核心课程合格率低于85%的教师暂停授课资格
- 引入第三方评估:委托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形成年度质量报告
2023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1.3%,较2019年提升7.2个百分点。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和人口外流压力,学校正着力破解三大难题:一是高端实训设备维护成本年均增长18%,二是县域优质生源占比下降至63%,三是“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周期难以保障。对此,学校启动“产教融合深化工程”,与恩阳机场共建航空服务实训基地,试点“学期分段跨区”教学模式,在成都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
巴中职业技术中学通过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建设,已形成具有秦巴山区特色的职教发展模式。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合作等方面寻求突破,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随着新校区三期工程竣工,学校将新增智能制造、康养护理等前沿专业,预计到2025年实现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打造西部职教改革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