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孜职业学院院长作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核心领导者,其角色具有多重维度。从管理视角看,需统筹藏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与现代化转型;从教育使命而言,肩负着培养适配高原经济生态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在文化传承层面,需平衡现代职教体系与传统藏族文化传承的融合。近年来,现任院长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强化双语教学、构建"非遗+专业"育人模式等创新举措,使学院成为川西藏区职业教育改革标杆。其任职期间,学院在校生规模从不足3000人增至6500人,重点专业覆盖率提升40%,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数量增长3倍,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院长履职基础与战略定位
甘孜职业学院地处川西高原腹地,承担着服务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使命。现任院长自2018年任职以来,确立"高原工匠摇篮·藏地文化传承"双核驱动战略,形成以下核心数据特征:
指标维度 | 2018年基础值 | 2023年提升值 | 增幅 |
---|---|---|---|
在校学生数 | 2893 | 6521 | 125% |
藏族学生占比 | 78% | 86% | +8% |
非遗技艺课程数 | 12门 | 34门 | 183% |
校企合作单位 | 43家 | 156家 | 265% |
战略实施过程中,重点构建"海拔3000米职教体系",将高原农牧业、文旅产业、新能源开发等区域经济需求转化为专业集群,形成畜牧兽医、民族工艺美术、水电运维等特色专业矩阵。
二、管理体系创新实践
针对多民族师生管理特点,院长推行"三维协同治理"模式,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行政+教学+部落"立体架构。通过设立藏族文化事务办公室、双语教学督导组等特色机构,实现管理效能提升:
管理创新项 | 实施措施 | 成效指标 |
---|---|---|
双语教学制度 | 藏汉双语课程占比达65% | 藏族学生挂科率下降42% |
部落导师制 | 遴选32名藏族教师担任生活导师 |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及时率提升70% |
弹性学制 | 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 牧区学生留存率提高58% |
该体系有效破解高原地区职教"招得进留不住"难题,2023年新生报到率达91%,创藏区高职院校新高。
三、产教融合突破路径
院长主导构建"飞地实训"新模式,突破藏区产业承载力限制。通过三项关键举措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 跨域实训基地建设:在成都、康定设立"前置仓"式实训中心,对接内地企业需求
- 季节性教学调整:冬季开展校内理论教学,夏季组织高原实地实训
- 订单式培养升级:与蜀道集团等企业共建"彝路筑梦班"等定向培养项目
合作模式 | 参与企业 | 年输送人数 | 岗位匹配度 |
---|---|---|---|
工学交替 | 京东物流西南分公司 | 120-150人 | 92% |
师徒传承 | 唐卡艺术传习所联盟 | 80-100人 | 88% |
订单培养 | 华电四川公司 | 60-80人 | 95% |
这种"季节分段+空间转换"的培养方式,既适应高原气候特点,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85%。
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在专业建设中深度融入藏族文化元素,形成"非遗技艺+现代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推进:
- 建立唐卡数字化修复实验室,开发VR壁画临摹课程
- 开设藏医药现代制剂技术专业,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 组建"藏地建筑营造"大师工作室,承接传统村落改造项目
文化传承项目 | 现代技术嫁接 | 成果转化 |
---|---|---|
格萨尔史诗说唱 | 数字录音棚建设 | 录制电子音档320小时 |
藏文书法 | 3D雕刻技术应用 | 开发文创产品27类 |
藏式餐饮 | 中央厨房管理系统 | 运营牧区供餐点15个 |
该模式使传统技艺传承人数增长3倍,相关专利申报量年均增加15件,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五、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针对高原引才难题,院长实施"候鸟专家+本土骨干"双轨制:
师资类型 | 引进方式 | 占比变化 | 能力提升 |
---|---|---|---|
汉族专家 | 季度轮换任教 | 从12%增至21% | 开发新课程28门 |
藏族教师 | 学历提升计划 | 硕士占比从35%到63% | 主持市厅级课题47项 |
企业导师 | 项目制聘任 | 从占专业课教师8%到25% | 带来真实项目89个 |
通过"高原学者支持计划",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2人,建成畜牧兽医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横向课题经费三年增长4.7倍。
六、信息化建设攻坚
针对高原网络基建薄弱现状,院长推动"职教数字高原"建设:
- 建成藏区首个职教慕课平台,上线课程127门
- 开发牦牛疾病远程诊疗系统,覆盖32个牧委会
- 搭建藏汉双语智慧校园系统,实现95%服务事项线上办理
信息化项目 | 投入资金 | 受益面 | 效能提升 |
---|---|---|---|
虚拟仿真实训室 | 850万元 | 6个重点专业 | 实训成本降低60% |
在线技能鉴定 | 320万元 | 年考务3000人次 | 鉴定周期缩短7天 |
牧区云课堂 | 180万元 | 12个偏远县 | 送教覆盖率提升45% |
该项目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案例",使学院在基础设施薄弱条件下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突破。
七、服务区域发展贡献
院长带领学院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文化链"四链融合服务体系:
服务领域 | 年度数据 | 社会效益 |
---|---|---|
技术培训 | 年培训新型职业牧民2300人 | 助力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
文化扶贫 | 培养非遗传承人186名 | 带动74个文创合作社运营 |
生态监测 | 组建草原管护无人机中队 | 完成12万公顷草场勘测 |
特别是在"9·5"泸定地震救援中,学院快速组织应急通信、医疗救护、工程抢险等6支师生突击队,彰显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快速响应能力。
八、面临挑战与发展愿景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师资稳定性问题,年均流失率仍达12%;二是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专业实训设备更新滞后;三是双语教材开发效率有待提升,现有校本教材仅覆盖65%专业课程。
面向未来,院长提出"三步走"规划:到2025年建成藏区首个职教本科专业试点,2030年实现所有专业数字化改造,2035年建成国际藏文化职教交流中心。重点推进高原医学、碳汇计量等前沿专业建设,研发适应高寒环境的智能教学装备,构建藏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通过八年深耕,甘孜职业学院院长带领团队探索出民族地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其经验表明,唯有立足地域实际,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才能破解制约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职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