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成都棠湖科学技术学校简历介绍(棠湖科技校简介)

成都棠湖科学技术学校简历介绍(棠湖科技校简介)

成都棠湖科学技术学校作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以其鲜明的办学定位和突出的实践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校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同时通过"升学+就业"双轨制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值得关注的是,学校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达92%,其中本科录取率稳定在45%以上,显著高于四川省中职学校平均水平。在产教融合方面,其与京东方、TCL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了"订单培养+实训基地"的特色模式,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85%。硬件设施层面,学校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智能实训中心和数字化校园,配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设备,实训室覆盖率达100%。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特征,高级教师占比38%,企业兼职教师年授课量超600课时。这些核心指标共同勾勒出一所兼具传统职教底蕴与现代技术特征的职业学校发展图谱。

成	都棠湖科学技术学校简历介绍

一、学校概况与发展历程

成都棠湖科学技术学校创建于1998年,前身为双流县职业中学棠湖校区,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现名。作为公办民助的中等职业学校,占地18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4300余人,开设18个专业方向。学校历经三次重大扩建,2019年完成智慧校园一期工程,建成物联网实训中心、人工智能体验馆等新型教学空间。

年份重大事件发展特征
1998-2008基础能力建设期完成省级重点职中验收,形成电子、机械骨干专业
2009-2015集团化办学探索加入四川现代职教集团,开展"3+2"中高职衔接
2016-至今数字化转型阶段建设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库

二、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智能制造+数字服务"双轮驱动的专业集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公共基础课占比30%,专业核心课占比50%,拓展课程占比20%。

专业大类代表专业核心课程职业资格证书
装备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械CAD/CAM、液压传动数控车工中级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组建与安全、云计算基础华为HCIA认证
现代服务会计事务财务数字化处理、税务实务初级会计师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结构化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79人。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近五年选派132名教师赴企业实践,聘请行业专家46人担任兼职教师。

类别人数占比年均培训时长
专任教师21692%68小时
双师型教师15873%85小时
企业兼职教师4621%40小时

四、教学成果与升学就业

学校建立"技能高考+单招考试"升学通道,2022年参考学生1273人,本科上线582人,上线率45.7%。就业方面,与327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3%,专业对口率89.1%。

年度升学人数本科率就业单位类型
2020112043%制造业62%
2021118946%信息技术服务业51%
2022127345.7%国有企业28%

五、实训基地建设

累计投入8200万元建设实训场所,形成"教学工厂+创新工场"的实践体系。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智慧商科实训室、数字媒体工作室三大平台,设备总资产值达3600万元。

实训中心面积设备价值功能定位
智能制造中心3200㎡1800万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
智慧商科实训室800㎡650万跨境电商运营模拟
数字媒体工作室500㎡480万影视后期制作教学

六、产教融合实践

深化"校中企、企中校"合作模式,与京东方共建"未来工程师学院",与阿里云合作开发云计算认证课程。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组建"TCL冠名班""川航定制班"等订单培养项目。

  • 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专业:电子信息、航空服务、新能源汽车
  • 年度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520万元
  • 近三年承接企业培训量:年均1200人次

七、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构建"三维育人"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心理健康中心、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建立奖学金制度,年发放奖助学金380万元,覆盖学生35%。实施"星光计划"特长生培养项目,近三年培育市级以上技能选手47人。

八、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学校发挥区域职教龙头作用,年开展社会培训超8000人次,承接贵州、云南等地职业院校教师跟岗学习230人次。开发的《智能制造基础》等6门课程被纳入四川省职教云平台共享资源。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成都棠湖科学技术学校已形成"技术教育为本、多元发展为纲"的办学特色。其通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构建专业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改革,在升学就业两端取得平衡发展。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深度、实训条件完备性、师资结构合理性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为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样本。未来需在国际化合作、课程数字化升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持续突破,以巩固其在西南地区职教领域的领先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