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聚源职业中学作为成都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秉持“以技立身、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扎根于都江堰市聚源镇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学校依托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合地方产业需求与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职业技能+文化传承”的双重教育特色。近年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师资建设,学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川菜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特色专业已形成品牌效应,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四川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性院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都江堰聚源职业中学始建于1983年,前身为聚源镇职业高中,2008年经灾后重建更名为现名。学校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过渡带,毗邻都江堰景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办学定位聚焦“三个服务”——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都江堰文旅产业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了“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年份 | 重大事件 | 发展里程碑 |
---|---|---|
1983-2000 | 初创阶段 | 开设农林、建筑等基础专业 |
2008-2015 | 灾后重建 | 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1.2亿元 |
2016-2023 | 提质培优 | 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6大专业群,其中“川菜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获评省级重点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跨界融合”模式,引入非遗技艺传承课程12门,与四川旅游学院共建“川菜大师工作室”。近三年新增“智慧康养”“数字文旅”等前沿专业,淘汰“传统农业机械”等滞后方向。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校企合作单位 |
---|---|---|
川菜烹饪 | 非遗技法、食品雕刻、宴席设计 | 成都银杏金阁酒店 |
旅游服务 | 景区运营、研学导师、茶艺文化 | 青城山景区管委会 |
数字商贸 | 电商直播、数据分析、物流管理 | 京东西南物流中心 |
三、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5%,“双师型”教师达68%。实施“名师引进计划”,聘请中国烹饪大师张派玺、非遗传承人李伯清等12位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40%专业课教师赴合作企业顶岗锻炼。
指标 | 2020年 | 2023年 | 增幅 |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 22% | 39% | +77% |
高级职称教师 | 28% | 35% | +25% |
企业兼职教师 | 15人 | 32人 | +113% |
四、人才培养成果
近五年累计输送技术技能人才4300余名,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97项。2023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9%,本地就业占比63%,涌现出“川菜非遗传承人”王雪梅、“全国优秀导游”陈思远等典型人物。建立毕业生追踪机制,数据显示就业三年内晋升主管岗位比例达27%。
五、产教融合实践
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与都江堰景区、成都文旅集团等32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李冰工匠学院”实训基地,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涵盖智能烹饪、虚拟导游等实训场景。创新“学期+季度”交替教学模式,企业真实项目入课率达75%。
六、文化传承创新
将都江堰水文化、道家养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开发《水利工程与天府粮仓》《青城道茶制作》等校本课程。组建“古法酿造”“蜀绣工艺”等非遗社团,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40余场,形成“技能报国+文化传薪”的特色育人品牌。
七、数字化转型进展
投入1200万元建设智慧校园,建成5G+VR烹饪实训室、AI导游模拟系统。开发“聚源e学”APP,实现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操考核的有机衔接。疫情期间开展直播教学2600课时,学生参与度保持92%以上。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变革、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县域职校生源竞争力不足等挑战。拟通过三项举措破局:一是对接“成德绵”智能制造走廊需求增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二是争取国家产教融合专项债券支持实训基地升级;三是深化与阿坝州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拓宽生源渠道。
都江堰聚源职业中学历经四十年发展,已从区域性职业学校蝶变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职教典范。其成功经验在于精准把握“产业需求脉搏”与“文化根脉传承”的平衡点,构建了“技能为体、文化为魂”的特色发展路径。面向“十四五”新征程,学校正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向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目标稳步迈进,持续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聚源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