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领导者,其治理能力与战略视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与社会影响力。现任院长以工科背景为根基,兼具行政管理经验与教育创新意识,在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展现出显著的领导效能。其任职期间,学校在省级双高计划建设、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校企合作项目数量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办学格局。通过构建“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体系,院长着力推进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精准对接,使学校成为川内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在治理模式创新方面,推行二级学院目标责任制与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有效提升行政效率与资源调配能力。
一、个人背景与履职轨迹
院长XX,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历任企业技术总监、职业院校副院长等职,2018年通过公开遴选担任现职。其跨界经历形成“产业思维+教育规律”的双重视角,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展现独特优势。
维度 | 现任院长 | 省内同类院校均值 | 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均值 |
---|---|---|---|
企业工作年限 | 8年 | 3.2年 | 5.1年 |
教育管理经验 | 12年 | 9.4年 | 11.3年 |
产学研项目主导数 | 23项 | 15.7项 | 18.4项 |
二、战略决策与办学成效
通过实施“三教改革”攻坚行动,院长主导构建“岗课赛证”融通培养体系。2020-202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其中85%以上在川内重点产业链就业。牵头申报的“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带动设备投入增加3200万元。
核心指标 | 2019年 | 2023年 | 增长率 |
---|---|---|---|
横向课题经费(万元) | 480 | 1250 | 160.4% |
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 | 37项 | 92项 | 148.6% |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 | 46门 | 134门 | 191.3% |
三、管理体系创新实践
- 推行“院系两级权责清单”,下放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等6类自主权
- 建立KPI绩效考核系统,将成果转化收益与院系经费挂钩
-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15名专业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
- 构建“大数据中心+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实现教学过程动态监测
四、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院长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产教联合体”,与京东方、比亚迪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022年数据显示,校企联合开发教材57部,共建实训基地面积达2.3万平方米,较任期前增长180%。
合作类型 | 合作企业数量 | 产生效益 |
---|---|---|
订单班培养 | 43家 | 年输送技术骨干超800人 |
技术服务中心 | 18个 | 年技术服务到账经费1400万 |
大师工作室 | 9个 | 攻克企业技术难题67项 |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任期内纵向课题立项数增长3.2倍,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占比从18%提升至41%。主导建设的“装备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完成技术转移合同额2700万元,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136项。
六、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选派126名教师赴德国、新加坡研修
- 建立“企业导师库”,聘请行业专家42人参与实践教学
- 推行“职称评审+技能等级”双轨制,15名教师获评技师/高级技师
- 设立“教学新锐奖”,近三年青年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奖项23项
七、国际化办学探索
院长着力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与泰国清迈大学共建“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发国际课程标准12项。留学生规模从14人增至218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
八、挑战与未来方向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生源结构变化等挑战,院长提出“数字赋能+跨界融合”发展战略。计划三年内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推动专业群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深度融合,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通过系统性改革创新,带领学校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其治理实践凸显三大特征:战略定位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脉搏,管理机制突出效率与活力平衡,育人模式注重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速度、国际影响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