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校训是“厚德强技,砺志笃行”,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时代使命。校训以“德”与“技”的双重维度为基础,既强调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进;而“砺志笃行”则从精神层面倡导坚定信念与实践担当,形成完整的育人逻辑链。从历史传承角度看,该校训延续了中国传统教育“德才兼备”的理念,同时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对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地域适应性。在具体实施中,校训通过课程设置、实训体系、校园文化等多渠道渗透,成为连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纽带。例如,“厚德”不仅体现在德育课程中,更通过志愿服务、工匠精神宣讲等活动具象化;“强技”则依托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平台实现技术能力的阶梯式提升。这一校训系统既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精准对接县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展现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产业的独特定位。
一、校训的历史沿革与内涵解析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校训历经三次重要调整,逐步形成当前版本。早期校训“勤学苦练,服务社会”侧重技能基础性与就业导向,2010年修订为“德技双修,知行合一”,开始强化德育与实践结合。2018年最终定型为“厚德强技,砺志笃行”,新增“砺志”要素以应对产业升级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从语义结构分析,“厚德”指向道德修养的深度,要求学生兼具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强技”强调技术能力的精度,涵盖专业标准与前沿技术;“砺志”关注精神境界的高度,培养面对挑战的韧性;“笃行”体现实践落实的力度,倡导知行转化的实效性。四者构成“道德-技能-意志-行动”的闭环体系。
校训版本 | 核心关键词 | 实施周期 | 调整动因 |
---|---|---|---|
2005-2010 | 勤学苦练、服务社会 | 5年 | 突出基础技能训练 |
2010-2018 | 德技双修、知行合一 | 8年 | 强化德育与实践融合 |
2018至今 | 厚德强技、砺志笃行 | 持续优化 | 应对产业智能化转型 |
二、校训与职业教育目标的契合度分析
该校训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核心要求高度吻合。数据显示,近三年该校毕业生职业道德评价优良率达92%,高于全省中职校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技能证书获取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高级工证书占比从2019年的37%提升至2023年的64%。
指标项 | 通江职高 | 全省中职均值 | 差异值 |
---|---|---|---|
职业道德优良率 | 92% | 77% | +15% |
技能证书获取率 | 98% | 93% | +5% |
高级工证书占比 | 64% | 41% | +23% |
这种差距源于校训驱动下的“三全育人”模式:通过晨会制度落实“厚德”日常化,借助“大师工作室”推进“强技”专业化,依托“项目攻坚小组”践行“砺志笃行”实战化。
三、校训的实践载体与实施路径
该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校训落地机制:
- 课程体系:开发《巴山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进阶》等校本教材,将“厚德”细化为12个模块的德育课程;
- 实训平台:与通江银耳产业园、新能源企业共建“厂中校”,通过真实生产场景强化“强技”训练;
- 文化浸润:设立“技能明星墙”“道德模范榜”,将抽象校训转化为可视化标杆;
- 评价改革:推行“德行积分+技能段位”双轨制考核,直接关联奖学金评定与实习推荐。
实施维度 | 具体措施 | 年度投入(万元) | 成效指标 |
---|---|---|---|
课程建设 | 开发12门校本德育课程 | 85 | 学生品德测评合格率100% |
实训平台 | 新建3个产教融合基地 | 320 | 技术革新参与率提升40% |
文化营造 | 设立数字化荣誉展示系统 | 42 | 榜样学习覆盖率达95% |
评价体系 | 实施双轨制考核标准 | - | 优秀毕业生获企认可度+28% |
四、校训对师生行为的影响深度
调研显示,89%的教师认为校训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引,76%的学生能准确阐述校训个人意义。典型表现为:教师群体自发成立“砺志导师团”,年均开展技术攻关辅导超200场次;学生中涌现“技能扶贫小分队”,累计为山区农户提供技术援助300余次。
行为维度 | 教师表现 | 学生表现 | 关联强度 |
---|---|---|---|
专业发展 | 年均参与企业实践45天 | 技能等级晋升率82% | |
社会服务 | 技术帮扶项目23个 | 公益服务时长人均120h | |
创新实践 | 专利申报量年增15% | 创新创业赛获奖数省前三 |
这种深度影响得益于校训具象化策略:如将“砺志”拆解为“攻克技术难关打卡计划”,学生通过完成阶段性任务积累积分,使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行为。
五、校训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关系
校训中的“强技”要素直接对接通江县“银耳+文旅+制造”的产业矩阵。数据显示,该校68%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专业对口率达79%,显著高于全国中职校平均水平。特别是在银耳深加工领域,毕业生技术改良贡献率达行业总产值的12%。
产业领域 | 校训支撑点 | 人才输出结构 | 技术贡献案例 |
---|---|---|---|
农产品加工 | 强技(工艺改进) | 占毕业生总数31% | 银耳冻干技术提升良品率18% |
智能制造 | 砺志(设备攻坚) | 占毕业生总数27% | 智能分拣线故障排除效率提升40% |
文旅服务 | 厚德(服务素养) | 占毕业生总数19% | 景区标准化服务流程制定参与 |
这种互动通过“订单式培养”“技术共享中心”等机制实现,如与通江创谷合作开设“电商直播精英班”,将“笃行”要求融入真实商业场景。
六、校训在不同专业中的差异化实践
该校根据专业特性制定校训实施细则:
- 农业类专业侧重“厚德”中的生态责任,设置土壤保护实践课程;
- 机械类专业强化“强技”精度,推行0.01毫米加工误差挑战赛;
- 旅游类专业深化“笃行”服务标准,开发沉浸式礼仪实训系统。
专业类别 | 校训侧重点 | 特色实践项目 | 技能达标率 |
---|---|---|---|
现代农业 | 厚德(生态伦理) | 有机种植认证实训 | 97.5% |
数控技术 | 强技(精密加工) | 五轴联动编程竞赛 | 93.8% |
酒店管理 | 笃行(服务规范) | 星级服务情景模拟 | 96.2% |
这种差异化策略使各专业毕业生在对应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如畜牧专业学生凭借“动物福利伦理课程”获得多家企业伦理认证资质。
七、校训的国际视野拓展实践
学校通过“一带一路”国际技能交流项目,将校训内涵延伸至跨文化维度。近三年累计接待德国、新加坡等国职业院校访问团17批次,联合开发“中式传统技艺+国际标准”课程包,如将“厚德”理念融入川菜烹饪中的食材敬畏教育。
国际合作项目 | 校训融合点 | 输出资源 | 输入成果 |
---|---|---|---|
中德制造业对标 | 强技(精密制造) | 输出数控标准教程 | 引入工业4.0理念 |
中新现代服务业 | 笃行(服务标准) | 输出礼仪培训体系 | 吸收客户管理经验 |
中泰农业合作 | 厚德(生态伦理) | 输出有机种植技术 | 借鉴社区农业模式 |
这种双向互动使校训中的“砺志”被赋予全球化竞争语境,学生在东盟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数量居省内同类院校首位。
八、校训的未来演进方向
面对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该校启动校训内涵升级计划。调研显示,87%的师生认为需强化“数字素养”要素,76%的企业建议增加“创新思维”维度。预计新版校训将调整为“厚德强技,砺志创新”,其中“创新”定位为技术迭代与模式突破的双重驱动。
演进方向 | 现有基础 | 改进需求 | 实施路径 |
---|---|---|---|
数字素养 | 已建虚拟仿真实训室 | AI应用能力待提升 | 开发智能技术课程群 |
创新思维 | 年均专利申报15项 | 跨界创新能力不足 | 组建跨学科创新工场 |
绿色理念 | 现有生态农业课程 | 碳中和技术缺口 | 引入碳资产管理培训 |
这种演进并非否定原有校训,而是在保持“德技并重”底色的基础上,通过增量创新实现与时俱进,正如校长所言:“校训如同DNA,既要保持遗传的稳定性,也要允许有益的基因突变。”
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校训体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导向升华为涵盖道德、技术、意志、实践的多维育人范式。其成功既源于对职业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也得益于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动态适配。未来,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厚德”的传统底蕴,又如何让“强技”跟上技术迭代速度,将是校训持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命题。该校的实践证明,优秀的校训不仅是墙上的标语,更是可拆解、可量化、可迭代的教育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