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盐源职中学校(盐源职中)

盐源职中学校(盐源职中)

盐源职中学校作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重要的职业教育机构,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学校地处泸沽湖畔,立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民族工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体系,累计为社会输送逾万名毕业生。近年来,通过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训基地升级,学校逐步成为川西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的标杆。然而,受限于区域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分配,其在高端设备投入、专业覆盖面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盐	源职中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盐源职中前身为盐源县农业中学,1999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盐源职业中学,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以“服务民族地区产业需求”为核心目标,形成“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时间节点 重大事件
1987年 建校,开设农学、畜牧基础专业
2008年 获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大楼
2018年 新增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专业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开设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拓展模块”架构,融入彝绣、摩梭文化等地方非遗技艺课程。

专业类别 代表专业 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 畜牧兽医、园艺技术 新希望六和、通威股份
民族工艺 民族服装设计与制作 凉山彝绣文化公司
信息技术 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 华为(西南)培训中心

三、师资力量结构分析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14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28%,“双师型”教师达63%。通过“校企互聘”机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24人参与实践教学。

教师类型 人数 占比
专任教师 112 76.7%
企业兼职教师 24 16.4%
硕士以上学历 31 21.2%

四、学生构成与就业质量

在校学生规模稳定在3200人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占比72%,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占比41%。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2.3%,本地就业占比68%。

年份 毕业生总数 直接就业率 升学率
2021 865 89.2% 10.3%
2022 923 91.7% 8.9%
2023 982 92.5% 7.5%

五、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总面积1.2万㎡的实训中心,包含现代农业实训园、智能制造车间等8大实训板块。教学设备总值达3800万元,生均设备值1.2万元。

实训类别 设备价值(万元) 合作共建方
现代农业实训 680 省农业农村厅专项拨款
智能制造实训室 1200 浙江精工集团捐赠
民族文化传习所 240 县级文化保护资金

六、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学校构建“1+X+Y”合作体系(1个专业对接X家企业+Y个实训项目),与3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行“现代学徒制”班级占比达40%,订单培养学生年均300人。

  • 典型合作案例:与通威股份共建“水产养殖订单班”,实现“课堂-养殖场-销售终端”全流程培养
  • 产学研项目:参与“高原有机农业技术推广”省级课题,研发苦荞深加工技术3项
  • 社会培训: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2000人次,覆盖全县12个乡镇

七、民族教育特色实践

针对彝汉双语区特点,开发《彝族图案设计》《摩梭建筑技艺》等校本教材。设立“非遗传承班”,聘请8位省级传承人驻校授课。

文化项目 课程形式 学生参与度
彝族刺绣 工作坊制教学 服装专业全员选修
达体舞表演 社团活动+展演 艺术类专业85%参与
传统建筑营造 项目化实训 建筑装饰专业70%参与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数字教育资源对接不畅、高端技能认证覆盖率低(仅35%)、横向科研能力薄弱等问题。计划通过以下路径突破:

  • 数字化升级: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接入国家职业教育云资源库
  • 师资优化: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三年内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20名
  • 产教融合深化:联合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发X证书标准4-6项

盐源职中学校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产业导向鲜明、民族文化浸润、政校企协同”的办学特色,其“教育扶贫+技能赋能”模式为欠发达地区职教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专业集群建设、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