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绵阳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梓潼七一职中)

绵阳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梓潼七一职中)

绵阳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是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83年,原名为"梓潼县七一中学",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制为职业中学。学校坐落于梓潼县城西郊,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2300余人,教职工180人。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该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形成了"升学与就业并重、产教融合协同"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实训建设等举措,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对口升学率达60%,成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绵	阳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

一、学校概况与基础设施

绵阳梓潼县七一高级职业中学地处川陕交通要冲,毗邻中国科技城绵阳,区位优势显著。校园规划科学,建有标准化教学楼3栋、实训楼4栋、学生公寓6栋,配备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等32个专业实训室。

类别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训设备价值
校园总面积120亩(含实训基地)4.8万平方米2300万元
数字化校园覆盖率--92%
生均教学资源--设备值1.2万元/生

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8.5万册,电子图书资源覆盖全部专业领域,建有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生活设施齐全,可满足2500名学生的寄宿需求。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电子信息"三大专业群,开设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2个中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市级特色专业5个。

专业类别重点专业数年招生规模对口就业率
先进制造类2420人94.5%
现代服务类3580人91.2%
信息技术类1350人96.7%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方向"三级架构,实行"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学生获证率达98%。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名师引领、双师培育"工程,通过校企互聘、高校进修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14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占比65%。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双师比例
正高级5%硕士及以上22%35岁以下42%65%
副高级33%本科75%36-45岁38%
中级42%专科及以下2%46岁以上20%

近三年累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68人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42人,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团队协作机制。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探索"校企双元、工学交替"育人模式,与长虹电器、九洲集团等12家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订单班"培养。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组建"大师工作室"3个,年接收企业新型学徒300余人。

  • 构建"1.5+1.5"分段式教学模式,前1.5年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后1.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 开发岗位能力课程包28个,企业参与开发课程占比达60%
  • 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途径置换学分

2022年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平均达2.3本/人,"1+X"证书试点覆盖8个专业领域。

五、产教融合实践

学校牵头成立梓潼县产教融合联盟,与县域内32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其中智能装备实训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合作类型企业数量年接收实习生联合研发项目
订单培养15家860人次6项
实训基地共建9家-4个
技术攻关合作8家-12项

校企共同开发教材14本,其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入选国家规划教材。近五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23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六、学生发展质量

学校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提升至82%。升学渠道持续拓宽,与四川工程职院等高校共建"3+2"中高职衔接项目5个。

th>2022
年度毕业人数就业率升学率
202068594.7%58.3%
202171296.2%61.5%
73895.5%63.8%

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142人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9项。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培育学生创业项目37个,带动就业260余人。

七、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涵盖新型职业农民、企业职工等群体。与县扶贫办共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32人。

  •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8项,金额达450万元
  • 为县域企业开展"送教入企"培训120场次
  • 开发乡村振兴特色培训课程包12个,覆盖种植养殖等产业

疫情期间开通"云培训"平台,制作微课视频260个,在线培训学员3800余人次。

八、发展挑战与对策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等新形势,学校存在三大挑战:一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需完善,新兴专业建设滞后;二是高水平实训设备更新压力大;三是师资队伍高层次拔尖人才短缺。

应对策略:

  1. 建立专业预警机制,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新兴专业建设
  2. 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三年内更新实训设备总值800万元
  3. 实施"博士引进计划",面向高校和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名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学校正朝着"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职业学校目标稳步迈进。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