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汉昆池职业中学杨熙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其教育实践与创新成果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区域示范价值。通过梳理其职业历程可发现,杨熙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构建了“课堂-实训-就业”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尤其在数控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推动教学改革,使学校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2%。其主导的“校企双元制”模式打破传统职教壁垒,与本地制造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在社会服务层面,杨熙团队开发的“技能扶贫”项目累计培训偏远地区学员超3000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然而,其发展亦面临师资结构老化、实训设备更新滞后等现实挑战,需在数字化转型与跨区域资源整合中寻求突破。

一、个人背景与职业历程分析
时间节点 | 职业阶段 | 核心事件 | 成果量化 |
---|
2008-2012年 | 基层教学积累 | 担任机械加工课程主讲教师,开发模块化实训课程 | 学生技能考核通过率提升40% |
2013-2016年 | 管理岗位转型 | 出任教务处主任,推行学分制改革 | 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85% |
2017年至今 | 全面主持工作 | 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 | 企业订单班覆盖率提升至60% |
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
杨熙主导构建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40%)、模拟实训(35%)、企业实战(25%)有机衔接。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控编程、电气控制等10类数字化课程资源,学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3个月。其推行的“项目导师制”使教师团队中高级技师占比从32%提升至58%,形成“理论教师+企业工程师”复合型师资结构。
三、校企合作模式深度解析
合作类型 | 参与企业 | 培养方向 | 效益指标 |
---|
订单式培养 | 宣汉宏泰机械、巴山电子 | 数控技术员定向输送 | 年输送量突破200人 |
生产性实训 | 京东云仓西南配送中心 | 物流管理实战训练 | 学生日均处理订单量达500单 |
技术研发协作 | 川渝智能制造研究院 | 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 | 联合申报专利7项 |
四、技能竞赛与成果转化
在杨熙推动下,学校建立“校-县-市”三级竞赛选拔机制,近五年斩获省级技能大赛奖项23项,其中数控铣床项目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三。通过竞赛成果反哺教学,开发《竞赛案例库》《异常工况处理手册》等特色教材,促使实训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0%。其主导的“精密测量技术”课题研究形成行业标准3项,被省内6所职业院校采纳。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杨熙团队打造“流动实训车”项目,配备价值200万元的便携式设备,深入乡镇开展家电维修、电商直播等短期培训。2022年数据显示,该项目覆盖12个乡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76人,孵化农村电商个体户83家。同步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67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800万元。
六、数字化教学转型路径
转型阶段 | 技术应用 | 覆盖专业 | 实施效果 |
---|
基础建设期(2018-2020) | 智慧教室、在线平台搭建 | 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 | 线上资源访问量年均增长150% |
深度融合期(2021-2023) | 虚拟仿真、AI题库 | 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 | 实训事故率下降75% |
创新应用期(2024-) | 元宇宙场景教学 | 工业机器人、数字媒体 | 开发沉浸式课程12门 |
七、区域职教联盟建设
作为川东北职教联盟发起人,杨熙推动建立“五联机制”(课程联建、师资联培、资源联享、证书联考、就业联推),促成成员学校间互派教师126人次,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3个。通过制定《区域技能人才认证标准》,实现4所院校学分互认,促进“川陕渝”交界区职教资源优化配置。
八、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其一,高端实训设备维护成本年均递增25%,需建立政企分担机制;其二,县域职校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计划实施“股权激励+项目分红”分配制度改革;其三,专业设置与产业迭代存在时间差,拟引入行业专家委员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对此,杨熙提出“三纵三横”发展框架,纵向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横向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通过系统化改革实践,杨熙带领昆池职中实现从传统职教向现代技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其“立足本土、服务产业”的办学逻辑为县域职教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速度、产教融合深度、社会服务广度三个维度持续突破,方能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