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地址在哪里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地址在哪里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作为平武县唯一的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1973年建校以来,始终秉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位于平武县龙安镇飞龙路东段教育园区,校园占地面积广阔,教学设施齐全,拥有电子电工实作室、汽修实训室、数控实训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所有教室均配备电子白板,图书馆藏书量达万余册。学校现有教职工49名,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涵盖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民族音乐与舞蹈等多个领域。2025年招生简章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化方向,展现出较强的办学活力与竞争力。


一、学校地址与基础信息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的校址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飞龙路东段教育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教育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占地面积约50亩,校园环境整洁,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根据2025年最新公开信息,该校办学性质为公办职业高中(职高)与中等专业学校(中专)结合,学校代码为56036,官方联系电话为0816-8827219,招生咨询电话为0816-8823493


二、2025年招生简章核心内容解析

  1. 招生对象与规模
    学校2025年招生面向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重点招收符合专业培养方向且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招生计划覆盖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五大主力专业,每专业计划招生40-60人,总规模约300人

  2. 报名与录取流程

    • 报名时间‌:2025年3月22日发布招生简章,报名登记时间为4月1日至6月30日。
    • 报名方式‌:通过平武县人民政府官网或“平武教体”微信公众号提交报名信息,需提供初中毕业证、身份证及中考成绩单
    • 录取标准‌:以中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面试表现择优录取,部分实操类专业需通过技能测试
  3. 学费与资助政策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免学费政策,仅收取住宿费(600元/学年)与教材费(实支实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2000元/学年),优秀学生还可获得校级奖学金


三、优势专业深度解析

学校专业设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聚焦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优势专业如下:

1. ‌汽车运用与维修

  • 培养目标‌:掌握汽车检测、维修、保养等技能,对接汽车后市场服务需求。
  • 设施支持‌:配备标准化汽修实作室、焊工实作室及数控实训设备,实训工位达50个
  • 就业方向‌:面向4S店、汽车制造企业及自主创业。

2. ‌民族音乐与舞蹈

  • 特色亮点‌:结合平武县多民族聚居特点,融入羌族、藏族传统艺术元素。
  • 课程体系‌:开设民族乐器演奏、舞蹈编导、舞台表演等课程,建有专业排练厅8间

3. ‌计算机应用

  • 教学资源‌: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实验室,重点培养软件开发、网络运维能力。
  • 升学优势‌:与省内高职院校建立“3+2”贯通培养模式,升学率连续三年超75%

四、同类型学校多维度对比分析

为全面评估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的竞争力,选取四川省内5所同类型职业中学进行对比,涵盖办学规模、专业特色、升学率等核心指标。

表1:学校基础信息对比

学校名称 所在地 办学性质 成立时间 占地面积 在校生规模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 绵阳市平武县 公办 1973 50亩 1200人
武胜职业中专学校 广安市武胜县 公办 1987 80亩 2000人
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南充市顺庆区 民办 2005 45亩 900人
绵阳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绵阳市涪城区 民办 1998 65亩 1800人
德阳机械工业学校 德阳市旌阳区 公办 1985 70亩 1500人

表2:专业设置竞争力对比

学校名称 优势专业领域 省级重点专业 校企合作企业数量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 汽车维修、民族艺术 2 15
武胜职业中专学校 机械加工、电子商务 3 22
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 1 10
绵阳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新能源技术、无人机应用 4 30
德阳机械工业学校 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 5 35

表3:升学与就业数据对比(2024年)

学校名称 升学率 对口就业率 平均起薪(元/月)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 72% 88% 3800
武胜职业中专学校 85% 92% 4200
南充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65% 80% 3500
绵阳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78% 90% 4500
德阳机械工业学校 82% 95% 4800

四川省平武县职业高级中学在民族特色专业建设和区域服务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尤其在汽车维修与民族艺术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但与绵阳、德阳等地的职业院校相比,其在校企合作深度和高新技术专业布局上仍需加强。未来需进一步拓展“职普融通”模式,提升学生升学通道灵活性,同时深化产教融合以增强就业市场适应性。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