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大学(甘孜职校)

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大学(甘孜职校)

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大学(以下简称“甘孜职校”)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川西北高原,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使命。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康定师范学校,2021年升格为职业学院,现开设农牧、文旅、建筑、信息技术等六大专业群,覆盖藏区支柱产业。作为“三区三州”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教育扶贫的标杆,甘孜职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多重任务。其办学特色体现在“产教融合+民族技艺传承”的双轨模式,与州内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开设唐卡、藏医药等非遗技艺课程,形成“技能教育+文化传承”的独特路径。然而,受限于地理区位与经济基础,学校在师资引进、实训设备更新等方面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探索高原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机制。

甘	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大学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甘孜职校的发展脉络与藏区社会变迁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以师范教育为起点,2007年转型中等职业教育,2021年经省级评估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成为川西高原首个高职层次教育机构。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层次
1958-2006年康定师范学校时期中等师范教育
2007-2020年改制为中职学校中等职业教育
2021年至今升格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定位为“高原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重点服务水电开发、生态旅游、高原农业三大产业链,形成“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协作网络。

二、地理区位与资源禀赋

学校主校区位于康定市姑咱镇,地处大渡河流域,毗邻多座水电站,周边分布着海螺沟景区、红色文化遗址等文旅资源。

地理特征教学资源关联产业匹配度
高海拔河谷地形高原农牧业实训基地★★★☆
水电产业集群电力设备维护实训中心★★★★★
藏文化核心区非遗技艺传习工坊★★★★

独特的地理环境既带来交通闭塞、实习企业分散等挑战,也孕育了“高原+民族”特色专业体系的构建优势。

三、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

学校现设现代农业技术、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12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形成“4+X”证书试点项目集群。

专业类别代表专业课程特色取证方向
高原农业青稞种植技术耐寒作物栽培农业技术指导员证
民族文旅藏文化导游双语讲解实务导游资格证
清洁能源水电站运维高原电力设备操作电工特种作业证

课程体系采用“基础平台+专项模块”架构,将藏语口语、高原医学等通识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按6:4比例配置。

四、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截至2023年,学校共有教职工217人,其中藏族教师占比62%,形成“民族教师+援建专家”的复合型团队。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主要来源
汉族援建教师4822%东部对口支援省市
本地藏族教师13663%省内高校/本地招聘
企业兼职导师3315%州内龙头企业

近三年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发表藏区职业教育相关论文42篇,但在横向课题经费、专利成果转化方面仍显薄弱。

五、学生结构与升学就业

在校生规模维持在3500人左右,其中农牧民家庭子女占78%,汉族与藏族学生比例接近1:1。

学年202120222023
毕业生总数8639271015
直接就业率89.2%91.5%93.7%
专升本比例6.8%7.3%8.1%

就业去向集中在州内国企(占65%),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进入蜀道集团等省属企业。

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学校与华能西藏公司、蜀道高速等企业共建“厂中校”实训基地,开发“水电运维”“高原筑路”等特色培训项目。

合作模式参与企业成果输出
订单班培养国网甘孜供电公司年输送技术员80+
产学研联合体极米高海拔植物研究院藏药种植技术标准3项
技能大师工作室州非遗保护中心唐卡传承人培养计划

但企业参与深度参差不齐,部分协议仍停留在挂牌阶段,需建立股权型混合所有制平台深化合作。

七、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设立藏文信息处理中心,开发“藏汉双语+职业技能”融合课程,将《格萨尔王传》吟诵纳入公共必修课。

非遗项目传承方式产业化案例
唐卡绘制大师工作室师徒制景区纪念品定制销售
藏医药炮制校企联合研发“藏香猪+药材”循环养殖
格萨尔说唱数字影音记录文旅演艺项目开发

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近五年培养传统技艺传人237名,带动周边村落建立家庭作坊156个。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学校面临高原引才难(年流失率18%)、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数控设备平均服役年限8年)等结构性矛盾。建议从三方面突破:一是建设“云端资源库”实现东西部教学资源共享;二是推行“季节性弹性学制”应对高原恶劣气候;三是探索“职业教育+社区治理”新模式,将学生实训与基层网格化管理结合。

甘孜职校的实践表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需在服务区域战略与传承民族文化间找到平衡点。通过构建“技能教育+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三维体系,不仅能够提升人才培养适配度,更能激活传统技艺的现代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打破地理限制,让高原职教成为连接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