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车间(川化职院机修工场)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车间(川化职院机修工场)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车间作为西南地区职业院校中颇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其建设与发展深度契合区域装备制造产业需求。该车间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配备各类机械加工设备120余台套,涵盖传统机床与数字化设备,构建了“基础训练-技能提升-创新实践”三级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共建模式,车间不仅承担《机械加工技术》《数控编程》等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更成为“1+X”证书试点、技能竞赛集训的重要载体。其显著特点在于设备迭代速度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如近三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实训站、3D测量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同时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有效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车间通过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年均完成教学任务超6000学时,毕业生中级工证书获取率达92%,在省级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奖27项,充分彰显了“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效。

四	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车间

一、设备配置与技术参数

机械车间设备类型覆盖车、铣、刨、磨、数控加工等典型工艺,核心设备包含沈阳机床CAK6140数控车床(20台)、VMC850立式加工中心(8台)及DMG MORI五轴联动机床(2台)。表1对比了不同型号设备的技术参数与教学适配性:

设备类别型号主轴转速定位精度教学应用场景
数控车床CAK61403500rpm±0.01mm螺纹加工实训
加工中心VMC8508000rpm±0.008mm复杂曲面编程
五轴机床DMU 5012000rpm±0.005mm多轴联动教学

设备更新周期缩短至5年,近三年智能化设备占比从15%提升至38%,显著提升教学项目复杂度。例如,2022年引入的海克斯康三坐标测量机使逆向工程课程精度达到μm级。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

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架构,表2展示核心课程与技能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

课程名称技能模块课时分配考核方式
机械加工技术钳工/焊工基础理论40+实操60工件精度检测
数控编程与加工Mastercam应用理论30+实操90零件加工质量
智能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理论20+实操40任务完成度

教学过程推行“三阶段递进”模式:第1学期基础认知实习,第3学期专项技能训练,第5学期综合项目实战。2023年数据显示,学生加工合格率从初级阶段的68%提升至毕业前的94%。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教学团队实行“专任教师+企业导师”双轨制,表3呈现师资构成变化:

年份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高级职称占比双师比例
202022人8人35%65%
202328人15人52%83%

企业导师中具备高级技师资格者占比从40%提升至67%,2022年开展教师企业实践项目12项,开发活页式教材5本,有效解决教学与产业技术脱节问题。

四、学生实践成果量化

近三届毕业生数据显示,机械类专业平均就业率96.7%,对口率89%。技能证书获取方面,表4展示显著提升趋势:

证书类型2021届2022届2023届
数控车工中级82%89%93%
CAD机械设计78%85%91%
工业机器人操作/45%72%

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代表队获数控加工赛项二等奖,较2021年实现奖牌零的突破,印证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五、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车间实行三级安全管理机制:学院-系部-班组联动,配置专职安全员3名,每学期开展4次应急演练。关键措施包括:

  • 设备物联网改造:为30台重点设备加装震动传感器与急停装置
  • 标准化作业流程:制定SOP文件42份,覆盖所有设备操作规范
  • 行为安全观察:采用“BBS观察卡”每日记录违规操作并即时纠正

近三年工伤事故率逐年下降,从0.8‰降至0.2‰,低于全国职院校平均水平。

六、产学研协同创新

与东方电气、成飞集团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表5列举主要合作模式:

合作类型参与企业年度项目数技术转化金额
横向课题四川宏华石油6项120万元
订单培养成都航空2个班/年/
实训基地共建德阳二重/设备捐赠价值300万

2022年完成某型航空零部件工艺优化项目,使企业加工效率提升18%,相关案例已转化为《精密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七、信息化建设进程

数字化转型分三阶段推进:2020年完成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2021年上线虚拟仿真平台,2022年引入MES生产管理系统。当前关键指标包括:

  • 设备联网率100%,实时数据采样频率达1秒/次
  • 虚拟仿真资源库包含32个典型加工案例
  • MES系统实现工单下达、进度跟踪、质量反馈闭环管理

学生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进行预加工训练,平均减少实际材料损耗23%,教学效率提升显著。

八、挑战与改进方向

当前面临三大瓶颈:一是高端设备维护成本年均增长15%,二是企业新技术导入存在1-2年滞后期,三是跨专业复合型师资短缺。针对性改进措施包括:

  • 建立设备共享联盟,与周边院校分摊大型设备使用成本
  • 设立企业驻校工作站,确保技术更新同步率提升至85%以上
  • 实施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重点培养智能制造领域教学团队

通过持续优化“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机械车间有望成为西部职教改革的示范性实践平台。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