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四川冶金工业学校(四川冶金校)

四川冶金工业学校(四川冶金校)

四川冶金工业学校是西南地区冶金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标杆院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学校,2001年更名为现名。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该校以冶金技术应用为核心,构建了涵盖矿物加工、金属材料、智能制造等专业的教学体系,累计培养超过3万名技术人才。学校深度融入钒钛钢铁产业链,与攀钢集团、宝武钢铁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产教融合模式。近年来,通过增设新能源材料、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实现传统冶金教育向绿色智造领域的转型升级。

四	川冶金工业学校

一、历史沿革与行业定位

学校前身为服务“三线建设”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学校,1978年划归四川省冶金厅管辖,2019年并入四川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行业影响
1958-1980初创于攀枝花,服务钢铁基地建设为西南钢铁工业输送首批技术骨干
1990-2000开设连铸技术、炉外精炼等特色专业填补国内专科层次冶金工艺教育空白
2010-至今新增智能控制技术、氢能材料专业推动传统冶金向新材料领域延伸

二、专业架构与课程体系

现有专业覆盖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加工、智能制造三大领域,其中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被列为国家示范专业。

专业类别核心课程实训占比
传统冶金类高炉操作、转炉炼钢、轧制工艺60%
新材料类钒钛合金制备、锂电池材料50%
智能控制类PLC编程、工业机器人操作40%
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学生前两年完成公共课程后,可根据产业需求选择细分领域深化学习。

三、师资队伍与教研实力

现有专任教师186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8%,高级职称教师占35%。

职称结构企业经历科研成果
正高级讲师22人85%教师具备半年以上企业实践年均横向课题经费超500万元
高级讲师65人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
中级职称99人持有德国IHK认证证书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6套
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3项,形成“校-企-研”三位一体的师资培养机制。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体系

建有冶金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总资产达1.2亿元。

实训中心核心设备年培训量
炼铁仿真车间高炉三维模拟系统1200人次/年
材料检测中心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800人次/年
智能工厂实验室ABB机器人工作站600人次/年
推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学生第三年进入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岗位匹配度达92%。与攀钢集团共建“钒制品大师工作室”,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五、校企合作与就业网络

已形成“1+4+N”合作体系(1个产业学院、4大国企、N家配套企业)。

合作企业合作形式近五年接收毕业生数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订单班、技师工作站1263人
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公司联合研发轨道交通弹簧钢452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锂电材料专业共建287人
毕业生主要流向钢铁冶金(45%)、新材料(28%)、装备制造(17%)行业,初次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8%以上。

六、学生发展与升学通道

构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攀枝花学院签订“3+2”衔接协议。

升学途径对接院校年均升学人数
高职单招省内12所国家示范高职420人
应用型本科四川理工学院等5所高校180人
国际留学德国埃尔福特应用技术大学15-20人
设立“技能大师预备营”,近三年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项27项,省级奖项146项。

七、校园文化与特色活动

秉承“熔炉精神”办学理念,打造钢铁文化节品牌活动。

  • 每年举办“冶铁工艺”技能比武,还原高炉炼铁全流程操作
  • 开设钒钛文化选修课,组织学生参观西昌钢钒生产基地
  • 创建“金属艺术工坊”,将铸造技术转化为文创产品
实施“红色工匠”培育计划,通过重走三线建设路线、劳模讲堂等活动强化职业素养。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转型

面临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加速、中职招生竞争加剧等压力,学校启动“十四五”转型计划:

  1. 投资30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实训中心
  2. 压缩传统冶金专业规模,新增氢能装备维护等3个专业
  3. 与华为合作开发工业互联网教学资源包
探索“学历证书+低碳冶金”认证制度,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相关专业占比提升至40%。

作为西部冶金职教的领军者,四川冶金工业学校在坚守行业特色的同时,正通过专业重构、数字化转型等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其“产教融合深、专业调整快、就业质量高”的办学特征,为传统工科类中职院校转型提供了可参考范式。未来需在绿色冶金技术标准制定、跨国职教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巩固行业教育领先地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