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乐山核工业技校(乐山核工业学校)

乐山核工业技校(乐山核工业学校)

乐山核工业技校是一所以核工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兼具多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综合性技工院校。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核工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该校依托中国核工业集团背景,构建了以核电技术、辐射防护、核化工等特色专业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学校地处乐山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20亩,拥有核级焊接实训中心、放射性检测实验室等高端教学设施。近年来,学校通过“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模式,与中核集团、中广核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尤其在核电检修、核燃料处理等细分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相较于普通技工院校,其核工业特色专业覆盖率达70%,企业定制化课程占比超40%,构建了“基础技能+核工业认证+企业实践”的三级培养体系。

乐	山核工业技校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乐山核工业技校前身为1978年组建的西南核工业技工培训班,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技工学校。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2015年被列为国家核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获批建设“核电工匠”专项培训中心。

发展阶段关键事件办学规模
1978-2002承担核工业系统内部培训年培训量不足500人
2003-2014学历教育转型期开设6个核类专业,在校生突破2000人
2015至今国家基地建设阶段新增智能核电装备等4个新兴专业,年输送技术人才超1500人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架构

学校构建了“核技术+智能装备”双轮驱动的专业集群,其中核工程类专业占比58%,涵盖核电设备维护、核辐射监测等核心岗位需求。课程体系采用“1+X”证书制度,将核工业特种作业资格认证融入教学过程。

专业大类核心课程职业认证
核电设备维护核反应堆原理、压力容器检测、数字仪控系统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证、辐射防护证书
核化工技术铀纯化工艺、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核应急响应危险化学品操作证、核辐射监测上岗证
智能核电装备机器人焊接技术、核电站数字化运维、AI故障诊断工业机器人操作证、核电仿真系统操作证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学校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现有教师中,具有核行业背景的占比65%,高级职称教师持有行业认证证书比例达82%。

师资类型人数行业经验年限持证情况
企业兼职教师42人平均12年100%持有核行业资质
校内专职教师186人平均8年78%具备双重职业资格
特聘专家15人-含3名国家级核安全评审员

四、实训基地与科研平台

学校建有国内首个校企共建的“智能核电站仿真实训中心”,配备价值2.3亿元的实训设备,其中三代核电模拟操作平台填补了西南地区空白。近三年累计承担企业技术攻关项目2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项。

  • 核级焊接实训室:配备自动焊机、超声波检测设备,可模拟压力容器焊接场景
  • 辐射防护实验室:具备γ射线、中子剂量率检测能力,通过CMA认证
  • 虚拟仿真中心:开发核电站紧急停机、核泄漏处置等12个虚拟训练系统

五、校企合作与就业网络

学校与中核集团、中广核等企业建立“订单+联合培养”机制,设立“核电工匠班”“核安全卫士班”等定向培养项目。近五年向核工业企业输送技术骨干230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6%。

合作企业合作模式年接收毕业生岗位分布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现代学徒制培养120-150人反应堆运维、燃料组件制造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订单班联合招生80-100人核电站电气检修、仪控系统调试
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就业直通60-80人核级机械设备加工、质量检测

六、学生管理与素质培养

学校实行“军事化+职业化”双轨管理模式,引入核电行业6S管理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建立“大思政”课程体系,将核工业精神教育纳入必修模块,培养学生“严慎细实”的职业素养。

  • 日常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置早晚自习核能知识拓展课程
  • 技能竞赛:每年举办核设备装配、辐射监测等专项技能比武
  • 文化传承:建设核工业文化长廊,开设《中国核工业发展史》选修课

七、社会服务与行业贡献

学校面向核工业企业开展“三项制度改革”专题培训,年培训量超3000人次。牵头制定《压水堆核电站焊工技能等级标准》等3项行业标准,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核电站辐射防护实务》。

服务类型服务对象年度数据成果指标
技术培训核工业企业职工2800人次取证通过率92%
标准制定行业主管部门3项国家标准填补技术空白
国际交流“一带一路”国家6期海外研修班输出技术标准12项

八、发展挑战与创新路径

乐	山核工业技校

面对新能源产业变革,学校正推进“核电+”专业群升级,新增核能制氢、核技术应用等前沿方向。构建“云上核电站”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发AR远程协作维修训练系统,破解高危环境实操难题。

  • 技术迭代:开设四代核电技术、核废料处理等新课程模块
  • 教学改革: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 区域协同:联合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核技术应用创新联盟”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