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冕宁县职业技术学院(冕宁职院)

冕宁县职业技术学院(冕宁职院)

冕宁县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一所具有鲜明民族地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立足“川滇走廊”区位优势,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清洁能源、民族文化传承等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了以现代农业、新能源技术、民族文化旅游为核心的专业体系。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高校”,学院创新“校地企”三元协同育人模式,与蜀道集团、东方电气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订单式培养+非遗技艺传承”双轨制人才培养特色。现有在校生规模达120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65%,近三年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达82.7%,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

冕	宁县职业技术学院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冕宁县农业技术学校,2019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建校以来历经三次重大转型:1978年由中专改制为农业专科学校,2005年增设民族文化艺术系,2019年升格后确立“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核心定位。现开设专业覆盖农林牧渔、装备制造、旅游艺术等6大类,其中省级重点专业3个,形成“现代农业+新能源+民族文化”三足鼎立的专业布局。

年份重大事件办学层次专业数量
1958-1978创建农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教育5个农科专业
1978-2005改制为农业专科学校高等专科教育12个专业
2005-2019增设民族文化系专科教育18个专业
2019至今升格高职院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5个专业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四层递进”课程体系:基础能力层(通识课程)、专业核心层(岗位课程)、拓展提升层(X证书课程)、创新创业层(民族工艺坊)。重点专业实行“双师双能”培养,如光伏材料制备技术专业引入真实生产线教学,民族服饰设计专业建立非遗工坊实训基地。

专业群核心课程实训基地合作企业
现代农业技术高原作物栽培、智慧农业系统现代农业科技园先正达集团
新能源装备光伏电站运维、风电机组检测智能微电网实训中心东方电气
民族文化旅游彝族漆器工艺、乡村民宿运营非遗大师工作室凉山文旅集团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百工程”师资计划,通过“博士引进”“匠师入校”“企业特聘”三通道优化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42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7%,“双师型”教师达63.2%。创新设立“彝族文化传承导师岗”,聘请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担任实践导师。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代表人物
教授/研究员8720.4%李XX(光伏材料专家)
企业特聘工程师13230.9%张XX(电站运维总监)
非遗传承人286.6%阿XX(彝族漆器大师)
博士学历教师419.6%王XX(农业经济博士)

四、教学设施与信息化建设

累计投入3.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一园三中心”格局:现代农业科技园、新能源实训中心、民族文化创意中心、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成5G+智慧校园,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套,其中“高原光伏电站运维VR实训”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五、学生规模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招生数据显示,省内外生源比例由2020年的7:3优化至2023年的5:5,少数民族预科班年均培养300人。就业跟踪调查显示,65%毕业生进入中小微企业,22%通过基层项目就业,自主创业率从4.1%提升至8.3%。

指标202120222023
年招生数320035003800
就业率89.4%91.2%92.5%
对口就业率78.3%82.1%85.4%
基层就业比例52.7%58.2%63.1%

六、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构建“1+N”产教联合体,与蜀道集团共建“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学院”,与京东合作开展“电商助农实战项目”。近五年产生技术成果转化17项,其中“高原寒区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企业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七、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承担“一村一幼”辅导员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彝汉双语幼教2300人。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年均超万人次。其“光伏提灌系统改造”项目使冕宁县12个村落灌溉效率提升40%。

八、发展挑战与战略展望

当前面临“双高计划”建设压力、民族地区生源质量波动、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挑战。未来将实施“三大提升工程”: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精准度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民族技艺数字化传承平台打造,力争建成民族地区高水平高职院校典范。

该学院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政校企村”四方联动的育人新模式。其“专业链—产业链—文化链”三链融合的实践,为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学院正迎来产教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期,需在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合作方面实现新突破。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