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通江校区作为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自2018年筹建以来,始终以“服务老区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校区位于通江县高明新区,占地约4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6000人,开设涵盖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康养护理等领域的23个专业。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校区与通江银耳集团、巴中经开区等30余家单位建立深度合作,形成“教学-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体系。硬件设施方面,建有智能温室、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等特色场馆,同时依托通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思政+技能”双育人体系,成为川陕革命老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
一、基础建设与区位优势
通江校区选址于川陕交界处的高明新区,地处成渝经济圈与汉中经济带交汇点,交通网络覆盖巴中恩阳机场(距校区45公里)及多条国道干线。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当前已完成教学区、实训楼及学生公寓主体工程。
项目 | 通江校区 | 巴中主校区 | 区域平均水平 |
---|---|---|---|
占地面积(亩) | 450 | 800 | 600 |
生均教学面积(㎡/人) | 28.5 | 22.0 | 25.0 |
智慧教室覆盖率(%) | 78 | 65 | 58 |
二、专业布局与产业契合度
校区重点打造“农业+工业+康养”专业集群,其中现代农业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老年保健与管理三大专业群占比超70%。通过与通江银耳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开发“银耳种植与加工”定制化课程,实现专业设置与县域主导产业精准对接。
专业类别 | 核心专业 | 本地产业关联度 | 毕业生留域就业率 |
---|---|---|---|
现代农业 | 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电商 | ★★★(银耳、花椒等特色产业) | 68% |
智能制造 | 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 |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 52% |
康养护理 | 护理、康复治疗技术 | ★★★(应对老龄化需求) | 73%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创新
校区实施“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技能认证等方式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现有专任教师21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2%,“双师型”教师达67%,较主校区分别高5%和8%。创新推行“季节对时”教学法,根据通江农时调整课程周期,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无缝衔接。
四、实训体系建设
投入1.2亿元建设实训基地,形成“一院一中心”格局:现代农业实训中心配备智能温室、菌种培育室;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入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康养护理实训中心模拟三甲医院场景。与京东物流共建“川东北智能仓储实训基地”,年实训量超1.5万人次。
五、社会服务能力
近三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3期,累计培训4200人次;为通江银耳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方案17项,助力产品良品率提升15%。牵头成立“秦巴山区职业教育联盟”,辐射周边6市23个区县,年开展技能鉴定3000余人次。
六、学生发展质量
202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4%,对口就业率78%,较全省高职均值高12%和18%。专升本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25%以上,其中护理专业达41%。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47项,包括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类赛项三等奖。
七、产教融合模式
与通江县政府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采用“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模式,校方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投入生产线,联合开发课程12门。引入京东、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共建订单班,实行“1.5+1.5”分段培养,企业参与课程比例达40%。
八、发展瓶颈与优化路径
当前面临高端实训设备更新滞后、横向课题承接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大省财政专项申报力度,重点建设山地农业机械研发平台;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对口帮扶,共建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探索“职教本科”试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
作为革命老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通江校区通过精准定位、特色发展,初步形成“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办学生态。未来需在数字化转型、产教协同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