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英县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转型紧密相连。作为川内知名的师范类学校,该校以培养基层教育人才为核心使命,长期承担着为县域及周边地区输送合格教师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普融通”政策,通过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和校企合作深化,逐步形成“师范教育+职业技能”双轮驱动的办学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实训中心和标准化运动场地,配备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师资队伍方面,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超45%,“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提升,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然而,随着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结构变化和职业教育竞争加剧,学校面临专业同质化、生源质量波动等挑战。为应对新形势,学校积极探索“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与高校共建专升本通道,同时拓展幼儿保育、艺术教育等新兴专业,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在服务地方层面,学校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育扶贫项目,深度融入区域教育生态,形成“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协同发展格局。总体来看,大英县师范学校在坚守师范教育本色的同时,正通过创新机制和资源整合实现转型升级,但其可持续发展仍需在产教融合深度、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突破瓶颈。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时间节点 | 关键事件 | 办学定位演变 |
1958年 | 创建大英县初级师范学校 | 培养小学师资,服务县域基础教育 |
1999年 | 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 增设音体美专业,强化艺体教育特色 |
2012年 | 启动职教转型 | 开设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等非师范专业 |
2020年 | 挂牌“大英县职业教育中心” | 形成“师范+职教”双轨并行模式 |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技能证书 |
学前教育 | 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声乐与舞蹈 |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 |
计算机应用 | Python编程、网络技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 | 计算机操作员证、网络安全管理员证 |
汽车运用与维修 | 发动机构造、新能源汽车技术、钣金工艺 | 汽车维修工证、电工证 |
三、师资结构与教学质量
指标类型 | 数值 | 对比全省中职均值 |
师生比 | 1:15 | 优于1:18 |
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比 | 32% | 低于38% |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 | 18% | 接近20% |
四、学生培养与升学就业
年份 | 毕业生总数 | 对口升学率 | 直接就业率 |
2020年 | 427人 | 62% | 31% |
2022年 | 589人 | 71% | 23% |
2023年 | 612人 | 75% | 18% |
五、基础设施与教学资源
学校占地总面积12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有学前教育实训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和数字媒体实验室。图书馆藏书量达12万册,电子资源覆盖率70%。对比区域同类学校,其生均教学设备值高出15%,但信息化终端数量仅达到省级标准下限。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近年重点投入虚拟现实(VR)教研系统,覆盖师范生课堂教学模拟场景,该特色资源在省内中职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六、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通过“校地合作”项目,学校累计为县域中小学开展教师轮训3200人次,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年均服务社会人员超800人。其学前教育专业与本地28所幼儿园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毕业生留川就业率连续五年超过90%。此外,学校承接的“川渝双城教育帮扶计划”已向云贵川交界地区输送顶岗实习生456名,形成“培养-实践-反哺”的良性循环。
七、发展瓶颈与竞争压力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受教师编制缩减影响,近三年降幅达18%;其二,新兴专业(如大数据技术)师资储备不足,企业参与深度校企合作意愿偏低;其三,县域人口外流导致生源质量波动,2023年新生文化课平均分较市级同类学校低22分。与毗邻的遂宁市职业学校相比,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获取量上存在30%的差距。
八、改革创新与未来规划
学校提出“三步走”战略:短期推进“3+2”中高职衔接项目,中期建设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长期打造川北地区基础教育人才高地。重点措施包括:引入企业大师工作室、开发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银行。预计至2025年,非师范专业占比将提升至40%,社会培训收入占比突破总预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