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铁路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以铁道运输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扎根轨道交通行业60余年,构建了覆盖铁道机车、铁道供电、铁道信号等核心专业的教学体系。学院深度践行"产教融合"战略,与成都铁路局、中国中铁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2个,形成"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7%。作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8个,主持开发铁道类行业标准3项,其"高铁司机实训模拟系统"填补西南地区空白,彰显了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标杆地位。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院前身为1951年创建的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历经五次重大改制,2004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主体搬迁至郫都区后形成"一校两区"格局,占地总面积868亩。办学定位聚焦"服务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构建"技术技能培养+职业认证+继续教育"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形成"铁道运输+智能装备+经济管理"专业集群。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成果 |
---|---|---|
1951-1998 | 铁道部直属中专时期 | 培养内燃机车司机超3000人 |
1999-2003 | 试办高职教育阶段 | 开设铁道供电等5个高职专业 |
2004-至今 | 高职院校发展期 | 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现设6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29个,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开发《高铁客运组织虚拟仿真》等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考取轨道车辆检修等12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专业类别 | 代表专业 | 合作企业 | 证书获取率 |
---|---|---|---|
铁道运输 |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 成都铁路局 | 98.2% |
工程技术 | 动车组检修技术 | 中车青岛四方 | 94.5% |
智能装备 | 铁道信号自动控制 | 华为技术 | 89.7%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现有专任教师46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7.2%,"双师型"教师达89.4%。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聘请行业专家56人担任兼职教师。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包括CRH3型动车组模拟驾驶舱、接触网实训场等先进设施。数字资源库存储量达12TB,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23个。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副教授 | 174 | 37.2% |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
企业兼职教师 | 56 | 12.0% | 参与开发岗位标准16项 |
博士/硕士 | 382 | 81.6%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47篇 |
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与成都铁路局共建"蓉欧+铁道学院",实施"2+1"订单培养。联合中车集团建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开发课程12门。近年完成横向课题43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超1500万元。校企共建"智慧车站实训中心",集成票务、安检等18个实训模块。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五年立项省部级课题37项,获授权专利89项。主持编制《市域铁路运营规范》等行业标准3项。开展轨道交通员工培训年均超万人次,承接老挝铁路人才培训项目。技术开发服务到款额年均增长18.7%,在高铁养护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
六、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毕业生遍布全国18个铁路局,海外就业涉及埃塞俄比亚等7国。2022届毕业生月收入均值4876元,专业对口率81.3%。建立"校友导师制",邀请行业精英开展职业规划辅导。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获省级奖项14项,学生注册企业27家。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共建"中俄高铁技术学院",开发双语课程28门。承担"一带一路"铁路人才培训项目,累计培养外籍学员326人。加入世界轨道交通教育联盟,牵头制定《轨道交通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在泰国设立境外办学点,输出高铁维修技术标准。
八、校园文化与品牌建设
打造"铁色文化"育人体系,将铁路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组建"高铁雷锋服务队",年均开展志愿服务超3000小时。开发《蜀道文化与铁路精神》校本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新媒体矩阵覆盖粉丝超50万,"铁道青年说"栏目单期播放量破百万。
经过六十余年的积淀与发展,成都铁路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已形成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模式、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输出体系,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领域树立了典范。面向"十四五"规划,学院正加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国际化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轨道交通产业升级的能力,向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