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圣亚技工学校崇州校区作为西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依托区位优势与产业资源,构建了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校区自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累计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输送技术人才超3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校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配备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等12个高标准实训场所,形成"教学-实训-认证-就业"全链条培养机制。其"订单班"覆盖率达75%,与京东方、TCL等龙头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成为职普融通改革的典型案例。
一、区位布局与硬件设施
校区位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区,紧邻成蒲高铁崇州站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交通走廊。校园规划遵循"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位一体布局,建有4栋智能化教学楼、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类别 | 占地面积 | 建筑面积 | 设备价值 |
---|---|---|---|
主校区 | 120亩 | 8.6万㎡ | 1.2亿元 |
实训中心 | 35亩 | 3.2万㎡ | 6800万元 |
生活配套 | 45亩 | 2.8万㎡ | - |
二、专业体系与课程架构
聚焦"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双主线,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8个特色专业。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将X证书标准融入40%专业课程。
专业群 | 核心课程 | 职业资格证书 | 合作企业 |
---|---|---|---|
智能制造 | 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编程 | 数控车工/电工三级 | 西门子、海目星 |
信息技术 | 网络安全、物联网组网 | 计算机操作员四级 | 华为、新华三 |
现代服务 | 电商运营、轨道交通服务 | 物流管理师 | 京东物流、成都地铁 |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创新
实施"双师双能"提升计划,组建由企业工程师与骨干教师构成的混编团队。2023年数据显示,专业课教师中具备企业实践经历者占比达82%。
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项目经验 |
---|---|---|---|
理论教师 | 126人 | 45% | 平均2.3年 |
实训导师 | 98人 | 35% | 平均5.7年 |
企业兼职教师 | 45人 | 18% | 平均8.2年 |
四、产教融合与就业网络
构建"校区-园区-厂区"三级联动机制,与67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2023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8%,对口岗位薪酬较区域平均水平高15%。
就业方向 | 占比 | 典型企业 | 起薪区间 |
---|---|---|---|
制造业 | 52% | 富士康、京东方 | 4500-6200元 |
信息技术 | 28% | 华为成都基地、新华三 | 5000-7500元 |
现代服务业 | 20% | 京东物流、天府机场 | 4000-5800元 |
五、技能认证与竞赛成果
推行"1+X"证书制度,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47项。2023年工业机器人装调赛项省赛获奖率达33%,居同类院校前列。
证书类型 | 取证率 | 对应专业 | 行业认可度 |
---|---|---|---|
工业机器人操作 | 92% | 智能制造类 | ABB认证 |
网络安全运维 | 88% | 信息技术类 | 奇安信认证 |
智能网联汽车检测 | 85% | 汽车工程类 | 比亚迪认证 |
六、学生发展与升学通道
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体系,2023年专升本录取率达29%。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孵化创新创业项目15个。
- 升学合作院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
- 国际交流项目:德国双元制学徒项目、新加坡南洋理工研学营
- 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场地支持、创业基金(最高3万元/项目)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5000人次,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3个。主导制定《智能装备装调职业技能标准》等3项地方规范。
服务类型 | 年度数据 | 受益群体 | 社会效益 |
---|---|---|---|
企业新型学徒制 | 1200人 | 在岗职工 | 提升生产效率18% |
退役军人培训 | 380人 | 退伍士兵 | 就业安置率91% |
社区技能公益课 | 2100人次 | 城乡居民 | 获评市级终身学习品牌 |
八、质量保障与发展规划
建立ISO29990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指标达标率98.6%。"十四五"期间计划投入2.3亿元建设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基地。
- 质量监控体系:第三方评估+企业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追踪
- 重点项目:工业互联网安全实训室、虚拟仿真教学中心
- 发展目标:打造西部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成都圣亚技工学校崇州校区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认证、构建多元发展路径,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其"教学工厂"理念的实践,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适配性,更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衔接。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校区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业布局将持续优化,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