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崇州乡村振兴职业学院(崇州振兴职院)

崇州乡村振兴职业学院(崇州振兴职院)

崇州乡村振兴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内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定位鲜明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学院依托崇州农业大县资源禀赋,构建“农业+科技+文旅”专业集群,开设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形成“政校企村”四方联动的育人模式。数据显示,2023年学院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8%,参与乡村振兴项目覆盖率超90%,成为西南地区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

崇	州乡村振兴职业学院

一、办学定位与战略布局

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全产业链”为核心目标,构建“三农”特色专业体系。通过对比可见,其专业设置与同类院校差异显著:

院校名称主导产业方向核心专业占比乡村振兴课程比例
崇州乡村振兴职业学院农业科技与文旅融合85%60%
其他农林类高职传统种植养殖60%25%
综合性职业院校多元化产业30%5%

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天府粮仓”实训基地,联合企业开发《乡村电商运营》等12门定制课程,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深度衔接。

二、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院重点打造“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智慧农业装备”三大专业群,课程体系突出“三维度”特征:

课程类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田间课堂
专业必修课40%35%25%
跨学科选修课25%50%25%
乡村振兴专题课15%60%25%

例如《农产品品牌建设》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方案”实战项目,近三年孵化“蜀稻香”“竹林涧”等17个乡村品牌。

三、师资结构与产教融合

学院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对比显示其独特优势:

师资类型崇州学院行业平均本科院校
企业兼职教师占比42%28%15%
高级职称比例35%31%52%
田野调查经历教师90%65%20%

学院推行“产业教授”制度,聘请32位农业企业家担任实践导师,共建“稻渔种养实验室”“民宿运营沙盘”等教学场景。

四、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

学院实施“三阶段递进式”培养模式:

培养阶段周期核心任务考核标准
基础能力培养1学期农业通识+技能证书获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专项技能提升1.5学期细分领域深化+项目实战完成2个乡村改造方案
综合实践锻炼1学期驻村顶岗实习+创业孵化带动5户以上增收

2023届毕业生中,83人进入家庭农场担任技术主管,42人成为村级合作社负责人,创业率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五、社会服务与技术赋能

学院建立“三级辐射”服务体系:

服务对象年度培训量技术成果转化数对接行政村数量
新型职业农民3200人次87项126个
乡村干部1800人次42项98个
涉农企业600人次105项73家

研发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已在崇州10万亩粮田应用,节水效率提升30%。

六、国际合作与本土创新

学院探索“双向国际化”路径:

  • 引入德国“双元制”课程标准,开发《现代农业机械操作》国际认证课程
  • 输出“川芎种植技术”至老挝,建立跨国农业合作基地
  • 与日本和歌山农业大学共建“有机农业研究所”,联合培养高端人才

同时创新“乡创工坊”模式,学生团队设计的“竹艺民宿”方案被纳入天府旅游名村建设项目。

七、发展瓶颈与突破路径

当前面临三大挑战:

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应对措施
资金持续性实训设备更新资金缺口年均800万元发行“乡村振兴教育债券”
师资稳定性企业导师年流失率18%实施“银龄教师”计划
技术转化效率专利成果转化周期平均2.3年搭建“校地企”共享专利池

通过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基金”和“技术经纪人”制度,逐步破解发展难题。

八、未来展望与战略升级

学院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时间节点核心目标
特色强化期2025年前建成国家级乡村振兴实训基地
区域辐射期2030年牵头成立“西南乡村振兴职教联盟”
国际引领期2035年发布“中国乡村振兴教育标准”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乡村”教学系统,开发AI辅助的“乡村治理模拟平台”,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崇州乡村振兴职业学院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需立足三大支柱——精准的专业定位、鲜活的教学场景、可持续的产教生态。其“把课堂搬进田间、让成果留在乡野”的探索,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教育的加速融合,这所年轻院校有望成为全球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标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