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九洲职业技术学校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由大型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九洲集团创办于2011年。学校坐落于中国科技城(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度依托九洲集团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特色。目前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2个专业,其中4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建有智能终端制造、工业机器人等6大实训中心,配备价值超8000万元的企业级实训设备,与京东方、长虹等30余家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学校前身为九洲集团技能培训中心,2011年升格为全日制中职学校,2018年通过省级示范校验收。办学定位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链,构建“中职-高职-企业”贯通培养体系,形成“技术工人—骨干技师—研发人员”三级人才输送通道。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办学规模 |
---|---|---|
2011-2015 | 创建省级重点中职 | 在校生1200人 |
2016-2018 | 获批示范校建设 | 在校生突破2000人 |
2019至今 | 开展高职协同育人 | 年均培训企业员工3000+人次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两大专业群。核心课程采用“理论+实训+项目”三元结构,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作为教学项目。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实训占比 | 合作企业 |
---|---|---|---|
电子技术应用 | SMT贴片技术、智能终端检测 | 65% | 京东方、艾为电子 |
数控技术应用 | 多轴加工编程、精密测量 | 70% | 四川九洲、成都航飞 |
物联网技术 | 传感网组网、智能家居系统 | 60% | 华为(绵阳)物联网实验室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求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不少于2个月。现有教师中具备企业工作经验者占68%,高级职称比例达35%。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企业经历年限 |
---|---|---|---|
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教师 | 42 | 25% | 平均8年 |
校内双师型教师 | 85 | 51% | 平均4.5年 |
普通理论教师 | 38 | 23% | - |
四、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按照“生产型实训基地”标准建设,实训设备更新周期不超过3年。建成智能工厂模拟实训中心、工业4.0创新实验室等特色场所。
实训中心 | 设备价值 | 工位数量 | 承接项目 |
---|---|---|---|
智能终端制造中心 | 2800万元 | 120工位 | 手机主板贴片生产 |
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 1500万元 | 30工位 | 自动化产线调试 |
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 | 1200万元 | 50工位 | 电池模组组装 |
五、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开创“厂中校+校中厂”双向融合模式,在九洲工业园设立教学点,同时引进企业生产线入校。与京东方共建“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行“0.5+1+0.5”分段培养。
六、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毕业生五年追踪机制,数据显示升学群体中72%选择电子信息类高职专业,就业群体平均岗位适配度达89%。2022届毕业生起薪集中在3800-5500元区间。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年均开展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短期培训超5000人次,为绵阳市重点产业提供技术服务23项。牵头组建川北电子信息职教联盟,吸纳成员单位47家。
八、数字化转型实践
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套,建设数字孪生实训车间。疫情期间实现线上教学覆盖率达92%,开发微课资源480个,总时长超1200分钟。
经过十余年发展,绵阳市九洲职业技术学校已形成鲜明的产教融合办学特色,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人才培养生态。其“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为职业院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但同时也面临专业迭代速度与企业技术升级节奏匹配、复合型师资持续培育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布局,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向“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