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青川职业高级中学是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唯一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扎根于“5·12”汶川地震重灾区,历经灾后重建与教育改革的双重洗礼,逐步发展成为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机构。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紧密围绕川陕甘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开设农业技术、旅游服务、机械加工等特色专业,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实训能力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川北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标杆。
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广元青川职业高级中学前身为1984年创立的青川县农业技术中学,2008年“5·12”地震后由浙江援建整体迁建,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立足青川县“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战略,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重点服务县域农业、旅游业及制造业发展需求。
时间节点 | 重大事件 | 发展成果 |
---|---|---|
1984-2008年 | 灾前基础建设阶段 | 初步形成农业技术教育特色 |
2009-2012年 | 灾后重建与升级 | 获评国家级重点职中 |
2013年至今 | 产教融合深化阶段 | 建成3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
二、办学条件与资源配置
学校现占地12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实训楼、标准化运动场及智慧教室等设施。教学设备总值达3200万元,涵盖农业无人机、数控加工中心、酒店实训套房等先进设备。
类别 | 青川职高 | 四川同类职高均值 | 差异分析 |
---|---|---|---|
生均教学设备值 | 1.2万元 | 0.8万元 | 设备投入领先40% |
实训工位比 | 1:3 | 1:5 | 实训资源更充足 |
数字化覆盖率 | 75% | 62% | 智慧校园建设超前 |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农业+文旅+制造”三位一体的专业集群,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乡村旅游服务、机械加工技术等8个主干专业。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岗位实战”的课程体系,推行“1+X”证书制度,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2%。
专业类别 | 核心课程 | 职业技能证书 | 对口就业率 |
---|---|---|---|
现代农业技术 | 病虫害防治、电商营销 | 农艺工(中级) | 89% |
旅游服务与管理 | 民宿运营、研学指导 | 导游资格证 | 94% |
机电技术应用 | CAD建模、工业机器人 | 电工上岗证 | 86% |
四、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8%,“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通过“校企互聘”“名师工作室”等机制,聘请行业技术骨干26人担任兼职教师。近五年累计选派87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本地就业占比68%,主要服务于青川县农业合作社、唐家河景区及竹园经济开发区企业。升学方面,高职单招录取率达78%,对口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年均增长15%。
六、社会服务与脱贫攻坚
学校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次,为县域茶产业、食用菌种植提供技术支撑。2016-2020年累计培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462人,帮扶成功率100%,被纳入“全国职业院校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七、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前面临生源持续萎缩(年均减少12%)、专业与区域产业匹配度待提升(新兴专业占比不足40%)等问题。学校计划通过建设“秦巴山区特色产业学院”、引入智能制造实训中心等方式突破发展瓶颈。
八、未来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将投资1.2亿元扩建产教融合园区,重点打造智慧农业、康养护理等5个新兴专业。推进“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创业能力”三维培养模式改革,力争实现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创建目标。
广元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通过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生态。其“灾后重建—内涵发展—服务振兴”的进阶路径,为山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未来需在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中保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