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元利州中等专业学校分校是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依托广元利州中等专业学校优质资源,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聚焦技能型人才培养。学校位于川北地区交通枢纽广元市利州区,占地面积约80亩,现有在校生规模1200人,开设机械加工、电子商务、护理、旅游服务等8个热门专业。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该校通过“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与本地12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硬件设施方面,建有数控实训中心、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形成“理论+实践+认证”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一、学校概况与核心优势
广元利州中等专业学校分校成立于2018年,是广元市职教改革试点单位。校区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配备标准化实训工坊12间,拥有价值800万元的实训设备。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专业设置与川陕甘结合部产业需求高度匹配,如新增新能源汽修专业对接广元锂电产业集群;二是推行“1+X”证书制度,学生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是构建“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保障”的成才立交桥,近三年高职单招录取率达78%。
指标项 | 广元利州中专分校 | 区域职教平均水平 | 国家级示范校标准 |
---|---|---|---|
生师比 | 15:1 | 22:1 | ≤16:1 |
设备价值(万元) | 800 | 520 | 1200+ |
企业合作数量 | 12家 | 8家 | 20+家 |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平台+专业集群”的课程架构,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信息技术三大专业群。其中,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采用“校中厂”模式,引入广元鑫达模具公司生产设备;电子商务专业与京东云仓共建实训基地。课程设置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实践课程占比达60%,开发《数控编程实务》《直播电商运营》等12门校本教材。
专业维度 | 重点建设专业 | 区域紧缺专业 | 新兴交叉专业 |
---|---|---|---|
制造业服务 | 机械加工、汽车维修 | 智能装备制造 | 工业机器人应用 |
现代服务业 | 旅游服务、护理 | 老年康养管理 | 智慧养老技术 |
数字技术 | 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 | 大数据技术 | 虚拟现实设计 |
三、师资队伍结构分析
学校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通过高校研修、企业挂职等方式提升教师素质。现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28%,“双师型”教师49人。引进企业技术骨干12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双导师制。教师团队近五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包6套。
师资类型 | 人数 | 占比 | 行业认证资质 |
---|---|---|---|
高级职称教师 | 21人 | 27.6% | 技师/工程师证 |
双师型教师 | 49人 | 64.5% | 职业技能考评员 |
企业兼职教师 | 12人 | 15.8% | 行业特有工种证 |
四、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
学校建有智能制造、医护实训、电商直播等3大实训中心,配备工业机器人、医用模拟人等先进设备。其中数控车间采用Fanuc系统数控机床12台,建成“教学-生产-竞赛”三位一体实训体系。与中国移动合作搭建5G智慧校园网络,实现VR/AR虚拟仿真教学全覆盖。
五、学生管理与德育体系
推行“7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实行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成长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职业规划师。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年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15场次,学生获省级奖项23人次。
六、就业质量与升学通道
学校与广元经济开发区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组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直升班”。2023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89%,主要进入比亚迪广元基地、京东西南物流等企业。升学方面,高职单招录取率较五年前提升40个百分点,形成“技能高考+单独招生”双路径。
七、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年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00人次,为广元市脱贫户子女提供“雨露计划”资助。承接市总工会“工匠人才培育”项目,累计培养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680人。疫情期间向6家企业输送“共享员工”320名,获评“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八、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当前面临专业迭代速度滞后于产业升级、高端实训设备更新资金不足等挑战。未来拟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新专业,申报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办学模式。计划三年内实现省级教学资源库全覆盖,打造川北地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中心。
广元利州中等专业学校分校通过精准定位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职教生态系统。其“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布局策略、“双师双轨”培养模式以及深度产教融合实践,为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随着新一轮职教改革推进,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仍具较大提升空间,需持续强化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夯实内涵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