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四川技术学校

南部职业学校(南部职校)

南部职业学校(南部职校)

南部职业学校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始终秉持“技能立校、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达8000余人,开设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6大专业群,其中省级重点专业覆盖率超过40%。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已与32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企业满意度达91%,形成“教学-实践-就业”闭环培养模式。硬件设施方面,学校累计投入2.3亿元建设智能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

南	部职业学校

一、办学定位与区域经济适配性

学校紧密围绕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等前沿专业。通过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五年新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8个新兴专业,淘汰3个与产业匹配度较低的传统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支柱产业匹配度达92%。

年份新增专业数淘汰专业数产业匹配度
20192188%
20203090%
20211292%

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

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开发12门岗课融通核心课程。重点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学生中级职业资格取证率达89%。与京东、比亚迪等企业共建课程资源库,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占比超60%。

课程类型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企业项目占比
基础课程40%30%10%
专业核心课35%50%45%
拓展课程25%20%60%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实施“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课教师每学年累计企业实践不少于40天。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达126人,形成“固定岗+流动岗”组合模式。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开发校本教材被多校采用。

师资类型人数占比企业实践时长
正高级职称4215%60天/年
双师型教师23863%50天/年
企业兼职教师12633%全年参与

四、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创新“厂中校”合作模式,在吉利集团厂区设立实训中心,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三重身份转换。与地方政府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引企入校设立“订单班”占比达75%,开发定制化课程包32个。

  • 共建产业学院:与华为联合培养ICT人才,年输送量超200人
  • 技术服务平台:年承接企业技改项目56项,产生经济效益超千万
  • 培训体系输出:为周边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年均3000人次

五、学生发展质量追踪

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追踪系统,数据显示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4800元,三年内晋升管理层比例为27%。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3个,获取专利17项。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中,岗位适应力、技术应用能力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

评价维度本校均值全省均值差异值
岗位适应周期2.3月3.1月-0.8月
技术革新参与率68%54%+14%
跨岗位流动能力82%71%+11%

六、智慧校园建设进程

投入1800万元打造数字化校园,建成5G+工业互联网教学场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覆盖12个专业。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系统,实现学业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校企共建在线课程资源库,累计开发微课视频2300个,总访问量突破50万次。

  • 智能安防系统:人脸识别覆盖率100%,异常行为识别准确率98%
  • 教学资源平台:校本资源占比65%,企业实时更新资源占比35%
  • 数据驾驶舱:集成12类业务系统,决策响应效率提升40%

七、社会服务能力拓展

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万人次,为退役军人定制“学历+技能”提升方案。承接援疆教育协作项目,输出优质课程资源包28个。技术服务到款额连续三年增长超15%,在智能制造产线升级领域形成品牌效应。

td>
服务项目年度数量服务人次创收金额
企业内训86项4300人320万
技能鉴定124场6800人180万
技术研发22项-560万

面对产业升级加速带来的专业迭代压力,学校计划三年内投入5000万元建设集成电路实训基地。针对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启动“卓越工程师”引进计划,目标新增产业教授30名。同时深化国际化办学,已与德国、新加坡等国院校达成课程互认协议。

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一是构建“专业群+产业学院”矩阵式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培养体系;三是建立校友企业发展联盟,形成育人生态闭环。通过数字化转型与内涵建设双轮驱动,力争成为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标杆单位。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y1598201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