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航空职业学校新都校区作为西南地区航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自2018年全面启用以来,依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资源禀赋,构建了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校区占地8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配备波音737-800飞机实训舱、空客A320模拟驾驶舱等高端设备,形成覆盖航空制造、维修、服务、管理的全链条专业体系。现有在校生规模突破1.2万人,与四川航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30余家企业建立订单班培养机制,近三年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2.6%,在民航机务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等岗位形成显著人才输出优势。
一、历史沿革与战略定位
学校前身为1965年成立的三线建设航空技工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2018年整体迁建至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新校区规划定位于打造“西部航空职教标杆”,重点服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中航工业成飞等区域航空产业链需求。
发展阶段 | 关键事件 | 战略转型 |
---|---|---|
1965-2000 | 军工企业附属技校 | 单一机械加工技能培训 |
2001-2012 | 申办高职院校 | 增设航空电子、无人机专业 |
2013-2018 | 新都校区建设 | 引入SAE-AMT国际认证体系 |
2019至今 | 双高计划建设 | 建成省级航空材料工程中心 |
二、专业集群与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飞机全生命周期”专业矩阵,形成涵盖制造、维修、运营的三大专业群。其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通过EASA认证,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与中航工业成飞共建“厂中校”。
专业大类 | 核心专业 | 校企合作项目 | 认证资质 |
---|---|---|---|
航空制造 | 飞行器制造技术 | 成飞订单班 | AS9100质量体系 |
航空维修 | 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 海特高新联合实训室 | CCAR-147维修执照 |
航空服务 | 空中乘务 | 川航定制培养 | IATA航空培训认证 |
三、师资队伍与科研能力
通过“双师素质”提升工程,组建由32名行业专家、158名企业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库。近五年承担军工企业横向课题27项,在航空紧固件国产化、复合材料维修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师资类型 | 人数 | 代表性成果 | 行业影响力 |
---|---|---|---|
教授级高工 | 18人 | 主持ARJ21客改货适航审定 | 民航局技术委员会成员 |
企业首席技师 | 35人 | 开发飞机蒙皮镜像铣程序 | 中航工业技能大师 |
青年博士团队 | 42人 | 发表SCI论文67篇 | 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 |
四、实训设施与产教融合
投资4.2亿元建设的航空实训中心包含1:1飞机拆解大厅、航空发动机试车台等特色场所。与华夏航空共建的“飞机内饰设计中心”实现教学项目市场化运作。
- 重点实训基地:民航维修技术培训基地(国家级)、航空精密制造实训中心
- 企业共建项目:京东方航空显示联合实验室、中航锂电无人机动力中心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质量
实施“技能等级+X证书”制度,毕业生持有民用航空器维修执照比例达78%。2023届毕业生进入主机厂比例提升至41%,平均起薪较省内同类院校高23%。
就业方向 | 典型企业 | 岗位分布 | 晋升周期 |
---|---|---|---|
航空制造 | 中航工业西飞 | 飞机部件装配工 | 3-5年晋升班组长 |
机场运维 | 昆明长水机场 | 机电维修工程师 | 5年可竞聘主管岗 |
中国东航 | 客舱乘务长 | 8年培养周期 |
面向行业开展“飞机铆接工艺”“航空润滑管理”等专项培训年均3000人次。与德国汉莎航空技术学院共建“中德飞机复合材料修复中心”,开发IMACS国际认证课程。
以“准军事化管理”塑造职业素养,创设“飞行日”“机务工匠节”等品牌活动。学生社团孵化“航模队”获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一等奖9项。
面对新能源飞机技术迭代加速、区域航空产业升级压力,学校正推进“智慧航空学院”建设,重点突破飞机智能诊断、绿色维修等关键技术。规划至2025年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专业链与成都“航空经济之都”产业链的深度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