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远县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是一套以“产教融合、德技并重”为核心,深度融合地方产业需求与职业教育规律的价值体系。其文化内核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导向,通过专业设置与威远县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精准对接;二是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构建“理论+实训+岗位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三是工匠精神传承,将非遗技艺(如威远无花果栽培)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特色文化标识。该校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适配性,例如依托威远页岩气开发区开设钻井技术专业,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一、文化定位与核心价值
学校文化以“厚德强技·笃行致远”为校训,构建“产业驱动、能力本位”的价值体系。通过“三对接”原则(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形成“车间即课堂、师傅即导师”的实践导向文化。
核心要素 | 具体内容 | 实施路径 |
---|---|---|
价值取向 | 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
培养目标 |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 “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5% |
文化载体 | 川威集团等本地企业 | 校企共建“厂中校”7个 |
二、产教融合特色机制
构建“1+N”产教联合体,其中“1”指县级职教集团,“N”涵盖12家重点企业。通过“五共”模式(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实现设备价值2.3亿元的实训基地共建。
合作维度 | 企业参与度 | 学生受益面 |
---|---|---|
课程开发 | 技术骨干参与率100% | 覆盖85%专业课程 |
师资培养 | 年均培训教师200人次 | 双师比例提升至78% |
就业输出 | 订单班占毕业生总数42% | 对口就业率91% |
三、课程文化创新实践
推行“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基础层(文化课+专业通识)、提升层(专项技能包)、卓越层(创新工作室)。开发“无花果深加工”等地域特色课程12门,其中省级精品课3门。
四、行为文化表征
- 推行“7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
- 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年均开展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
- 实施“成长银行”制度,将职业技能认证转化为学分积累
五、环境文化营造
校园空间布局体现“三区联动”特征:教学区设置“威远工匠长廊”,展示本土技能人才事迹;实训区按企业生产流程设计功能分区;生活区融入“家文化”元素,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文化载体 | 建设投入(万元) | 功能效益 |
---|---|---|
数字化展厅 | 850 | 年接待研学3000人次 |
创业孵化园 | 1200 | 孵化项目47个 |
非遗工坊 | 320 | 传承项目3项 |
六、精神文化传承
提炼“三苦精神”(吃苦、耐苦、奋斗)与“三精理念”(精准、精致、精良)相结合的文化基因。通过“校友导师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开展技术指导120场/年。
七、制度文化保障
建立“三维评价”体系:企业满意度(权重40%)、技能竞赛成绩(30%)、社会服务贡献(30%)。实施“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通过技能证书置换课程学分。
八、文化辐射效应
形成“校县联动”文化传播模式,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开发《威远特色农业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3项。通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向海外输出教学模式2个。
威远县职业技术学校文化体系展现出鲜明的类型教育特征,其“产业嵌入型”文化模式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两张皮”难题。通过对比分析可见,该校在专业覆盖率、企业参与深度、文化成果转化等方面均优于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服务县域主导产业方面的适配度达到87%,形成可推广的“威远经验”。未来需在数字文化建设和技术标准输出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