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群是四川省内职业教育领域具有显著特色的专业集群,依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基础,形成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涵盖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等多个新兴方向的完整体系。该院通过“产教融合、双核驱动”模式,构建了“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与华为、京东等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对接。实训条件方面,建有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及多个企业级真实生产环境,配备云计算、网络安全等高端设备。师资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近五年累计完成省部级教改项目12项,形成“校企协同创新”的育人生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在川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专业布局与课程体系
学院构建了“金字塔型”专业结构,形成“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级体系。基础层包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传统优势专业;核心层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拓展层则通过“X证书”制度覆盖云计算、网络安全等细分领域。
专业层级 | 代表专业 | 核心课程 | 职业证书 |
---|---|---|---|
基础层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数字媒体技术 | 计算机操作员(中级) |
核心层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智能系统开发 | 人工智能工程师(初级) |
拓展层 | 大数据技术 | 数据清洗、Spark开发、数据可视化 | 大数据分析师(工信部) |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7人中,副高以上职称占比42%,具备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达78%。实施“双聘双循环”制度,每年从合作企业引进15名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同时选派20名教师赴企业顶岗研修。
师资类型 | 人数 | 企业经历年限 | 代表性成果 |
---|---|---|---|
教授/副教授 | 37人 | 平均8年 | 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5人 |
企业兼职教师 | 42人 | 平均12年 | 参与企业项目26项 |
青年讲师 | 28人 | 平均3年 | 指导学生获国赛奖项14项 |
三、实训资源配置
建成“四维一体”实训体系,包含基础实训室、专项实验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中心。其中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配备CTF竞赛平台,云计算实训中心部署私有云环境,智能终端维修中心承接企业售后业务。
实训类别 | 设备价值 | 工位数量 | 合作企业 |
---|---|---|---|
网络工程实训室 | 850万元 | 120个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人工智能实验室 | 1200万元 | 60个 | 商汤科技 |
云计算实训中心 | 680万元 | 80个 | 阿里云教育合作部 |
四、产教融合机制
创新“三阶递进”培养模式:一年级通过“基础平台+企业认知”构建职业素养;二年级采用“项目驱动+岗位轮训”提升技术能力;三年级实施“顶岗实习+双创孵化”实现就业衔接。与京东共建“川信-京东校园云”平台,年处理真实工单超2000件。
五、科研与社会服务
近三年纵向课题立项23项,其中省级重点研发项目5项,技术成果转化收入突破800万元。为广元市政务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承担川北地区60%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年培训社会人员超3000人次。
六、学生发展路径
构建“能力进阶-学历提升-国际认证”三维发展通道。毕业生除直接就业外,国内升学率达18%,与泰国清迈大学等机构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项目。推行“1+X”证书制度,取证率达92%,其中网络安全运维证书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七、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四维评价”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比例达100%,第三方评价机构每学期进行课程质量评估,毕业生跟踪调查覆盖率95%,教学事故率控制在0.3%以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每年优化10%的课程内容。
八、区域经济贡献
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的信息技术类高职院校,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200余人,支撑广元电子信息产业园70%的人才需求。牵头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ICT职教联盟,开发行业标准4项,为区域内3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群已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生态系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化合作办学,持续提升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能级。